远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就产生了黑陶制作工世。工匠们用转轮拉坯磨光、雕刻、镂空及高温渗碳等方法制作的陶器,色黑如漆、光亮如镜、造型严谨规整,形骨棱角分明,轻巧而不失稳重,挺秀而不失敦厚,把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精妙绝纶。黑陶及其失传的工艺,在地下埋藏了四五千年之后,才于1928年在山东济南龙山镇出土发现,它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令世人瞩目。现代人将这形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黑陶为代表的文化现象称之为“龙山文化”。洛炎陶坊成立于1997年,由陶瓷工业协会黑陶研究所长洛炎女士创辩,主要开发设计黑陶艺术品,洛炎女士学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艺系,多年来她采集民间艺术信息,探寻龙山山文化之幽秘,继承和发展了产生于自己这片故土上的黑陶制作工艺,其陶艺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天津艺术博物馆、上海汉光陶艺馆、中央美术学院、山东美术馆等地展出,并多次作为国礼馈赠外宾,部分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洛炎女士还受到了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以及妇联主席陈慕华的亲切接见。目前洛炎陶坊作品在工艺上仍沿袭传统制作方法以保持民族特色但在形态、纹饰、雕磨和色彩各方面都赋予了大量现代美学内涵。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黑陶工艺主要利用陶轮轮制的方法。它不以装饰取胜,而是以造型见长。黑陶的造型品种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还出现了鬲(Li)、豆、杯、鼎、等品种。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董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其中有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称蛋壳陶,代表看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在我国东南地区:长江下游有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千年左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较早的遗址之一。出土的黑陶,火候较低,胎壁较厚,全系手制。造型简单,厚度不匀,显示出当时制陶的原始性。主要器皿有釜、钵、罐、盆、盘等。装饰技法有刻划、捏塑和堆贴。图案有各种几何纹和动植物纹。其中,以较写实的畜兽鱼鸟和花草一类的装饰最具代表性。典型陶器有猪纹方钵、上绘一猪、巨眼长嗓,鬃毛清晰。又有稻穗猪纹陶盆、鱼草纹陶盆、五叶纹方钵等。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的陶器,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多绳纹粗红陶,晚期又有泥质红陶、黑陶和彩陶。这时又出现了几何印纹陶,为商周时期在华南地区广泛流行的先驱。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