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蛙种苗的培育需要注意哪些
我们大家都知道,青蛙是有小蝌蚪成长而成,所以青蛙养殖和蝌蚪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养殖青蛙蝌蚪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相信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很多人。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做详细的说明:
首先,在养殖的过程中水质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蝌蚪还是青蛙大部分的活动区域都是在水中进行的,如果水质出现了问题,那么蝌蚪的存活率就会非常低,出现大量的死去情况,这会给养殖户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其次,我们在建造蝌蚪养殖池的时候就就出现了问题。水池水位太深或者太浅都会造成蝌蚪存活率低的问题,水池的温度也影响着蝌蚪的存活,如果温度过高,那么蝌蚪可能就会出体温升高的情况,这个会引发蝌蚪生病,如果水位过低,可会使蝌蚪生病.然后,蝌蚪的进食情况会影响到它的生长,如果蝌蚪没有吃饱,那么生长的速度就会放缓。***后,找到了青蛙养殖场所之后,就可以在周围建设蝌蚪等等水池,根据青蛙成长的每个阶段建池,这样可以分批管理,管理效果会更加。
青蛙养殖中常见***,你知道多少
烂皮病、烂嘴病
(1)病因:是幼蛙、成蛙共患的一种皮肤1病,多因皮肤有外伤,细1菌(革兰氏阳性菌,如等),进而导致皮肤发炎、溃烂。养殖密度过高、饵料不充足也会引发此病。

(2)症状:发病早期,病蛙皮肤局部充血、发炎,有时仅嘴尖前部溃烂而身体皮肤完好,严重时全露出鼻骨。病蛙行动迟缓,精神不振,停止取食,体表多处溃烂。
(3)防治措施:发病后要及时进行水体消毒,可用碘全池消毒。内服可采用如下方案:氟ben尼考 水产用多维,1好全部养殖青蛙用一个疗程,一个疗程5天。
?青蛙养殖现存问题
1.技术问题
主要表现在:(1)由于缺乏对蛙、稻品种的了解和种养密度的选择问题,造成蛙与蛙之间、稻与稻之间的食物、空间、养分等资源的竞争关系,导致减产减收。(2)忽略了蛙沟的消毒、蛙沟水质的管理,造成水质过肥,导致蛙病害的发生。(2)症状:水霉的内菌丝生于动物体表皮肤里,外菌丝在体表形成棉絮状绒毛,菌丝吸收蝌蚪和蛙体的营养物质,使蝌蚪和蛙体消瘦,烦躁不安。(3)为了让青蛙看起来更肥、更健壮及预防蛙病的发生,在投放的饲料中添加了激1素或抗生1素等,造成蛙的排泄物中带有这些不良物质,影响了大米品质。
这些问题都需要种植业和养殖业技术人员在今后通力合作的前提下,进行相关试验研究予以解决。
2.生产模式问题。
主要表现在:(1)蛙稻生态种养模式缺乏规模化、产业化。将稻蛙生态种养模式推广到零散的一家一户,技术上较难实行,不仅不便于日常生产管理,还会大大提高单位生产成本。(2)宣传力度不够。该技术模式度小,对其宣传力度不够。(3)产业链不稳定。采用该生产模式,存在蛙苗、稻种去哪儿买?买什么品种?买什么饲料、肥料和药剂?收获后卖给谁?价钱如何?等一系列问题,说明稻蛙生态种养模式缺乏系统的产业链。(4)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稻蛙生态种养模式缺乏具体的生产标准及验证指标,无法合法地证明蛙稻米是真正绿色安全的食品,值得大家花高价格购买。稻米进入市场后,消费者也无法依据任何认证指标来判断自己买的是否是正宗的蛙稻米。池梗要比蛙池高30厘米左右,在蝌蚪饲养中后期需要扩大水面,实现全水面养殖,增大蝌蚪的活动区域。
?青蛙养殖之蛙卵孵化,你知道吗?
土青蛙产卵后30-60分钟收集受精卵后,应及时进行孵化。一般蛙场孵化量大,多采用孵化池或孵化网箱孵化,而孵化量小的可采用孵化框或水缸、木盆等容器作孵化器,水深5-10厘米,均可孵出蝌蚪。
(一)孵化设施 较大批量的专用的孵化设施一般是在土池或水泥池中搭建的密眼网箱。

(二)孵化前的准备 孵化前首先要清洗孵化设施及用具,用5%的漂白1粉水溶液浸泡1小时左右,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注入清水,水深保持20-40厘米,阳光猛烈气温较高时,1好在孵化池上拉遮阳网,防止漂浮水面的蛙卵被热水烫1伤。
(三)孵化管理 孵化用水1好使用干净的井水。使用池塘水的,再抽取时1好使用密眼网布进行过滤处理。在小土池或水泥池中架设网箱的,应尽量保持有微流水。使用塑料盆等容器开展蛙卵孵化的,可每天换水三分之一左右,以保持水质清新为准。水泥孵化池、孵化网箱,每平方米可放卵10000-15000粒;不能保持微流水的水泥孵化池或土池,投放卵粒密度可适当降低。8mm)加快蝌蚪摄食机率减少饲料浪费促使蝌蚪提前适应粒径饲料缩短训食时间蝌蚪长达1根烟的长度,幼蛙跟硬1币一样大。在实际操作中,一般5块左右蛙卵放一平方米;如果孵化池面积比较大,必须放多个卵块时,应放同一天产的卵,以保证同步孵化,避免因孵化有先后而造成孵化池中蝌蚪大小不一,影响蝌蚪的生长。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