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温度/回气温度/回气压力
1、蒸发温度每提高10℃,电机负载可增加30%甚至更高,造成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因此,低温压缩机用于中高温系统、冷库降温过程持续时间过长,压缩机就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状态,对电机的损伤很大,使电机以后遇到电压波动、电涌等突发情况时很容易烧毁。
2、蒸发温度越低,制冷剂质量流量越小,实际需要的电机功率也就越小。因此将空调压缩机和中高温冷冻压缩机用于低温时,尽管电机的实际功耗比名义功率减小了很多,但相对于低温时的实际功率需要和冷却情况还是太大,电机冷却很容易出现问题。
3、回气温度高低是相对于蒸发温度为而言的。为了防止回液,一般回气管路都要求20℃的回气过热度。如果回气管路保温不好,过热度就远远超过20℃。
4、回气温度越高,气缸吸气温度和排气温度就越高。回气温度每升高1℃,排气温度将升高1~1.3℃。
5、对于回气冷却型压缩机,制冷剂蒸气在流经电机腔时被电机加热,气缸吸气温度再一次被提高。电机发热量受功率和效率影响,而消耗功率与排量、容积效率、工况、摩擦阻力等密切相关。
6、一些用户偏面地认为,蒸发温度越低冷度速度越快,这种想法其实有很多问题。降低蒸发温度虽然可以增加冷冻温差,但压缩机的制冷量却减小了,因此冷冻速度不一定快。何况蒸发温度越低,制冷系数就越低,而负荷却有增加,运转时间延长,耗电量会增大。
7、降低回气管路阻力也可以提高回气压力,具体方法包括及时更换脏堵的回气过滤器、尽可能缩小蒸发管和回气管路的长度等。
8、此外,制冷剂不足也是回气压力低的一个因素。
非散热试件和散热试件
试件内不产生热量的为非散热试件。在实验室可以采用以下较严格的定义:在没有强迫空气循环的自由空气条件和试验用标准大气规定的气压(86-106kPa)下,试验样品温度达到稳定后,试验样品表面***热点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小于5℃的试验样品。
若环境温度不变时,非散热试件的热流方向如下:在环境温度较高时,热由环境大气传入试件;反之,热由试件传入周围大气。热传输过程将不断进行直至试件各部分的温度均达到周围大气温度为止。此后热传输过程停止。非散热试件的***后稳定温度是放置试验样品试验箱的平均温度。
试件内有热量产生为散热试件。较严格的定义为在没有强迫空气循环的自由空气条件和试验用标准大气规定的气压(86-106kPa)下,试验样品温度达到稳定后,试验样品表面***热点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大于5℃的试验样品。
散热试件产生的热量不断向周围环境大气发散,直至试件产生的热量与耗散在周围大气中的热量相平衡,试件温度达到稳定。当环境温度上升或下降时,试件内部的温度也将随着一同上升或下降,直至达到新的平衡。散热试件的***后稳定温度需要进行反复测量,当试件的温度每变化3℃后测量其间的时间间隔,当相邻两段时间间隔之比大于1.7时,认为已达到温度稳定状态。
环境试验箱加湿的方法:
加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水汽分压力,的加湿方式就是向试验箱壁喷淋水,通过控制水温使水表面饱和压力得到控制。箱壁表面的水形成较大的面,在这个面上向箱内通过扩散的方式向箱内加入水汽压使试验箱中相对湿度升高,这一方法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当时对湿度的控制主要是用电接点式导电表进行简单的开关量调节,对于大滞后的热水箱水温的控制适应性较差,因此控制的过渡过程较长,不能满变湿热对加湿量要求较多的需要,更重要地是在对箱壁喷淋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有水滴淋在试品上对试品形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对箱内排水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一方法很快就被蒸汽加湿和浅水盘加湿所取代。但是这一方法还是有一些优点。虽然它的控制过渡过程较长,但系统稳定后湿度波动较小,比较适合做恒定湿热试验。另外在加湿过程中水汽不过热不会增加系统中的额外热量。还有,当控制喷淋水温使之低于试验要求的要点温度时,喷淋水具有除湿作用。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