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削刀片常用组合:
CC/CP(C型正前角刀片7°/11°后角),DC(D型正前角刀片7°后角),VC/VB(V型正前角刀片7°/5°后角),WB/WC(W型正前角刀片5°/7°后角),这些组合也是常规精加工所用的刀片形状(前后角刀尖角都确定了)
三者结合得出,常规精加工的刀具形式如下:
95°主偏角刀杆+CC刀片
93°主偏角刀杆+WB/WC/DC/VC/VB刀片
91°主偏角刀杆+DC/VC/VB刀片
这其中93°主偏角刀杆+DC是个人推荐更佳精加工方案(仅指车削径向而言),这个方案调配合适的切削参数,加工效果应该是目前车削里的较佳之一。我那这个试过好几个不同材料的1.6粗糙度,另一个钢件的0.8粗糙度因为是内孔,刀杆直径限制,只能用95°主偏角刀杆+CC刀片。
在中大直径实心材料可以达到高线速度的工况下,0°后角的刀片也可以车出比较好的粗糙度,但是这个时候的粗糙度更多的是靠厚氧化铝的CVD涂层刀片在高线速度下“磨”出来的。
1.刀痕
又称残存面积.刀花,此较常见,残存面积越大,表面质量越差,看上去就像刀纹一样。这主要是由于主偏角.副偏角和刀尖圆弧半径的作用,走刀后还会剩下一片。
可见,要想减少残留物的面积就要减小不平直度,就必须减小走刀量F或减小主、副偏角,增加尖径,才能改善表面的光洁度。但走刀量过小时会影响生产效率,主副偏角减小和刀尖半径增大引起振动等。这需要根据加工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2.鳞刺
鳞刺也叫毛刺,指车削后表面出现鳞片状裂纹和毛刺,属于表质量的一大缺陷。其主要原因是切削过程中产生摩擦、粘结。太低的切削速度使加工表面发生剧烈变形,后角和前角过小,刀刃不锋利,以及在加工塑性材料时,表面被挤压塑性物.弹性变形变得更脆,冷作硬化,由于产生较大内应力,因此在车刀与切屑分离之前,会形成撕缝裂口。
一般消除鳞刺的措施是,增加前角部、后角,使刀刃锋利,适当减少走刀量,对于某些塑性料,可经调质后再车削。
3.积屑瘤斑痕
这主要是积屑瘤形成于刀具表面,在工件表面脱落,然后往复循环。这主要是由于皮屑形成。
除斑痕的方法,首先要预防积屑瘤的发生。瘤体容易形成切割速度,通常是5~30米/秒,所以只要避开这个范围就可以了。也可以增加车刀前角和前部的光洁度,以及使用冷却润滑剂。
4.振纹。
振纹主要是由振动在工件表面产生的缺陷所造成的。
排除振动的一般方法为:合理地选择切削用量,并尽量改变切削速度和走刀量,以消除振动;机床主副偏角应选大些,后角要小些,以减小振动。此外,加强车床.刀具.工件系统的刚度,例如调整各零件之间的间隙;使用中心架或跟刀架加固件处理硬度;使用弹性车刀,或添加弹性刀片(如硬纸、尼龙等垫片),以提高吸收振动能量。也可以用消振器。
数控车削刀具材料车削刀片厂家
数控车削刀具材料选择?
应用广泛,现在市场上求购数控刀片商家主要回收的是以下几种刀片:整体式:由整块材料磨制而成,使用时可根据不同用途将切削部分修磨成所需要形状。镶嵌式:它分为焊接式和机夹式。机夹式又根据刀体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不转位和可转位两种。减震式:当刀具的工作臂长度与直径比大于4时,为了减少刀具的震动提高加工精度,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结构的刀具。主要用于镗孔。内冷式具的切削冷却液通过机床主轴或刀盘传递到刀体内部由喷孔喷射到切削刃部位。特殊型式:包括强力夹紧、可逆攻丝、复合刀具等。目前数控刀具主要采用机夹可转位刀具。
操作人员在利用对刀仪进行对刀处理时不会使用到数控机床,因此不会影响数控车削工作的正常进行。调查显示,利用数控车削加工零部件的时间,约有55%的占比为纯机动时间,剩余的45%则是对刀、装夹等工具的辅助时间,由此可见对刀仪的优越性。综上可知,对刀仪法相较于其他对刀方法而言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但是由于刀具、刀座需要配合使用,因此需要准备两份一样的刀具与刀座,相对而言成本会有所增加。就我国数控车削加工企业而言,为了节省前期生产制造成本,在进行数控车削对刀操作时往往会忽略这一对刀方法,因此这一方法常出现在研究机构中。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