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电容故障现象:电容开路、击穿、漏电、通电后击穿
故障原因
1、元器件开路
电容器开路后,没有电容器的作用。不同电路中的电容器出现开路故障后,电路的具体故障现象不同。如滤波电容开路后出现交流声,耦合电容开路后无声等。
2、元器件击穿
电容器击穿后,失去电容器的作用,电容器两根引脚之间为通路,电容器的隔直作用消失,电路的直流电路出现故障,从而影响交流工作状态。
3、元器件漏电
电容器漏电时,导致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绝缘性能下降,两极板之间存在漏电阻,有直流电流通过电容器,电容器的隔直性能变差,电容器的容量下降。当耦合电容器漏电时,将造成电路噪声大。这是小电容器中故障发生率比较高的故障,而且故障检测困难。
4、通电后击穿
电容器加上工作电压后击穿,断电后它又表现为不击穿,万用表检测时它不表现击穿的特征,通电情况下测量电容两端的直流电压为零或者很低,电容性能变坏。
寄生电容器知识详解
电源纹波和瞬态规格会决定所需电容器的大小,同时也会限制电容器的寄生组成设置。图1显示一个电容器的基本寄生组成,其由等效串联电阻(ESR)和等效串联电感(ESL)组成,并且以曲线图呈现出三种电容器(陶瓷电容器、铝质电解电容器和铝聚合物电容器)的阻抗与频率之间的关系。表1显示了用于生成这些曲线的各个值。另外,通过频率影响ESR也可能提高纹波电流能力,因此应该根据具体应用和设计采用多种有效的措施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值为低压(1V~2.5V)、中等强度电流(5A)同步降1压电源的典型值。
科学家发现新型电容器材料,特斯拉电量储存将改观?
将来你买电动汽车的时候可能就会有一个额外的储电设备。近日,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电容材料,该电容材料可以储存大量的电,同时也实现了瞬时充放电功能。主要是因电容放电需要一定时间,当电容器组的开关跳闸后,如果马上重合闸,电容器是来不及放电的,在电容器中就可能残存着与重合闸电压极性相反的电荷,这将使合闸瞬间产生很大的冲击电流,从而造成电容器外壳膨胀、喷油甚至爆1炸。此外,由于该电容材料的原材料已经实现其商业化,成本较低,因此可能比目前正待开发中的其他材料更实用。
这种新材料称为共价有机框架(COF),是一种高度多孔晶体,它可以用来制造储存电能的装置(超级电容器),该电容器广泛应用于汽车、电脑等领域。在其简单的形式中,超级电容器是由简单隔开的两个金属电极和导电液体(或电解质)构成的。充电时,电容器在两个电极之间释放电压,导致电荷相反的离子附着到电极表面,即使电压作用消失。电解电容器性能要求小体积、大容量由于电解电容器阳极为腐蚀多孔的阀金属且表面生成一层极薄的介质氧化膜,多数采用卷绕结构,很容易扩大体积,因此单位体积电容量非常大,比其它电容大几倍到几十倍。放电时,电极从带负电荷的电极移动到带正电荷的电极上。
电解电容器的纹波电流承受能力分析
1 引言
在电力电子线路中,电解电容器经常受到大脉动电流、高频大滤波电流和短时大电流脉冲的作用,因此对流过其内部的电流要有严格的限制,这样才能保证电路的可靠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电解电容器纹波电流的额定值。由大量的实验及实践的经验得知,一般纹波电流对电解电容器主要的影响就是使其发热,因为电解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阻(ESR)相对比较大,一般为数十毫欧姆到十几欧姆,这样纹波电流流过ESR就会有明显的功率损耗,使电容器发热。而且流过电容器的纹波电流越大,在电容器ESR上产生的损耗也会随之增大,由功率损耗产生的热会明显降低电解电容器的使用寿命。旁路电容并接在电阻两端或由某点直接跨接至共用电信为交直流信号中的交流或脉动信号设置一条通路,避免交流成分在通过电阻时产生压降。如果电解电容器工作在超出其纹波电流额定值的条件下,就会使电容器因核心过热而导致失效或损坏。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