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I教室的发展历程
八十年代初,各生产厂家都按照自己的规格生产电子乐器,当同时使用几家公司的设备构成一个电脑音乐系统的时候,出现了不兼容问题。
1982年,国际乐器制造者协会的十几家厂商会聚一堂,会议通过了美国Sequential Circuits公司提出的“通用合成器接口”的方案,并改名为“音乐设备数字接口”,公布于世。
1983年,MIDI协议 1.0版正式制定出来。此后,所有的商业用电子乐器的背后都出现了几个五孔的MIDI插座,乐器之间不再存在“语言障碍”,它们同装上MIDI接口的电脑一起。作用就是使电子乐器与电子乐器,电子乐器与电脑之间通过一种通用的通讯协议即MIDI协议进行通讯。MIDI的出现解决了各个不同厂商之间的数字音乐乐器的兼容问题。
1984,日本罗兰公司于提出了GS标准,大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1991年,为了更有利于音乐家广泛地使用不同的合成器设备和促进MIDI文件的交流,国际MIDI生产者协会(MMA)制定了通用MIDI标准——GM,该标准是以日本Roland公司的通用合成器GS标准为基础而制订的。GM标准的提出得到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支持,使得数字音乐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得到了简化,受到全世界数字音乐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1994年,YAMAHA公司在GM标准上于推出了自己的XG的MIDI格式,增加了更多数量的乐器组,扩大了MIDI标准定义范围,在音乐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MIDI教室——MIDI标准
常见的MIDI标准由GM、GS、XG,各标准之间存在着竞争。GS标准是在ROLAND的早期产品MT-32和CM-32/64的基础之上,规定了MIDI设备的同时发音数不得少于24个、鼓镲等打击乐器作为一组单独排列、128种乐器音色有统一的排列方式等。有了这种排列方式,只要是在支持GS标准的设备上制作的音乐,拿到任何一台支持同样标准的设备上都能正常播放。
在GS标准基础上,主要规定了音色排列、同时发音数和鼓组的键位,而把GS标准中重要的音色编辑和音色选择部分去掉了。
GM的音色排列方式基本上沿袭了GS标准,只是在名称上进行修改。XG同样在兼容GM的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扩展,如加入了“音色编辑”的功能,使得作曲家可以在MIDI乐曲中实时地改变乐器的音色;还加入了“音色选择”功能,在每一个XG音色上可以叠加若干种音色。
MIDI教室——MIDI文件的格式
标准文件MIDI文件包含一个或更多MIDI块与每个事件的时间信息。它支持歌曲、序列和音轨结构,拍子和拍号信息。 音轨名字和其他描述信息也可以与MIDI信息一同存储。 这个格式支持多条音轨、多个序列。这种格式可以允许用户从一个音轨移向另一个音轨。用于MIDI文件的8位二进制的数据块可以在一个高的效率传输的MIDI二进制文件中,分解可以存储为7位数据,或被转换成其他的ASCII或者被翻译为一个文本文件。
MIDI序列文件由块组成。 每个块4个字节,有32位长度。数据通过在文件的数据叉,或者在剪贴板上进行传输。 (在Macintosh这个格式的文件类型是" Midi") 块结构允许被忽略跳过。这里定义了块的二种类型: 文件头块和音轨块。 文件头块提供关于整个MIDI文件小的数量信息。 音轨块包含的MIDI数据序列也许包含16条MIDI通道的信息。 使用多个音轨块,就可以用多条音轨、多个MIDI序列、谱式和歌曲。
MIDI文件总是以文件头块开始,紧随其后的是一个或多个音轨块。MTrk块类型是存放实际歌曲数据的地方。它是MIDI事件(和非MIDI事件)的序列。在MTrk块的有些数字是以叫可变长的数量的形式进行存储的。 这些数字首先每个字节用7位,高位不是有效位。 除后一位之外的所有字节,高位设为1;后一个字节高位设为0。 如果数字在0和127之间,它能正确地表示为一个字节。
MIDI教室的作用
通过此教学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写作能力,以实际音响为根本。可制作不同音乐风格,体裁的伴奏和音乐。并通过电脑科技手段做出逼真的效果,省去乐队排练的时间和费用。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音频部分的掌握能使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处理能力,可录制和编辑音乐。同时记忆了大量的乐器频响,对乐器的了解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