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分散微球规模化精准制备技术
技术可以精准制备从5纳米到1000微米任意大小的微球、色谱柱、色谱层析填料。(硅胶号:ZL201010567428.6 发明、聚合物号:ZL200710124981.0 发明)
提供齐全的定制规格
粒径范围:300nm到300μm
微球材质:Silica,PS,PS/DVB,PMMA,等
孔径类型:60 ?,80 ?,100 ?,120 ?,200 ?,300 ?,500 ?,750 ?,800 ?,1000?,无孔
功能键合相:C18,C8,***,C1,NH2,CN,Butyl,-COOH,ProteinA,Phenyl,Triazole等
大规模生产能力
在苏州工业园区和常熟工业园区建设有生产基地,拥有10个2000L反应釜及相应处理设备,很好的批次重现性,生产基地已通过ISO9001认证。
完备的规范支持文件(RSF)和国际客户认可
每款产品均可提供完整的RegulatorySupport文件,已获国际公司认证并出口到欧美、日、韩等***
用于传统小分子的分离方法如重结晶、精馏等对生物分子具有***性,因此基本上不能用于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使得生物大分子的分离面临极大挑战。层析技术具有极高的分离纯化效率,且条件温和,在分离纯化过程中容易保持生物分子的活性,因此层析技术已成为生物分离的主要的工具。层析分离过程是把混合样品从装有层析柱的一端进去,由于不同生物分子其尺寸、电荷、疏水等物理性能有差异,使得其与层析柱填充的介质作用力(或吸附强度)不同,导致不同分子在层析柱保留时间不同,因此不同组分的分子可以按顺序从柱子另外一端流出来以达到分离的目的。层析分离效果主要取决于其层析柱中的层析介质微球。由于层析分离纯化技术牵涉到材料、生物、化学等交叉技术领域,因此层析介质制备技术门槛高,用于生物分离的层析介质中国基本依赖进口。
“花十几年攻克底层技术,很多人都不愿意干,但如果一直没人做,那么中国的生物医l药产业链就不可能实现闭环。”
纳微董事长江必旺博士说,生物制药的生产过程中,下游分离纯化占据了50%-70%左右的成本,如果能有高l性能的纯化介质,那么整个生物制药的成本便会降低,老百姓的用药成本自然也会下降。“当时我面前出现了两种选择,一是借鉴我在美国的工作经验,模仿现有技术,直接产业化;二是完全自主研发,做型产品。”
作为一名“技术宅”,江必旺选择了后者。他说,中国企业只有做出自己的底层技术,才真正能够得到尊重,也能改变外国企业对中国产品只会模仿、不会超越的固有观念。
不过,研发之路并不止步于此。“2019年公司产值做到1.4亿元,产品涵盖生物医l药、食品安全、核酸检测、水环境治理、核工业技术等领域,其中30%的销售产值,我们都用在了科研攻关上。”
协同打破国外垄断
“卡脖子”原材料园企也能造
生物制***分离纯化层析介质,一个听起来十分陌生的名词,占据了生物制药生产环节约六成成本,也是困扰中国生物医l药行业多年的一项“卡脖子”技术。由于制备技术难度大,长期以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需求主要依赖进口。过去,国外供应商平均每年要提价10%,中国药企没有议价空间和替代选择。但这一切,随着园区一家企业十多年的攻关,逐渐有了改变。
看上去像面粉,在显微镜下,露出真容的分离纯化层析介质其实是一颗颗形状、大小一致的纳米微球。它们表面光滑,呈现出像液体一样的流动性。“不要看它们其貌不扬,提取效率却是杠杠的。”在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公司董事长江必旺揭开了这一材料的神秘之处。首先,纳米微球材料的吸附性与表面积成正比,纳微科技的纳米微球材料一克表面积就相当于一个足球,吸附力极强;其次,每个粒子内部都有像迷宫一样的孔洞结构,这些孔洞直径的大小决定了可以进入纳米微球内部蛋白或***的种类。“我们还在纳米微球表面链接了具有特殊功能基团,相当于给它们装了‘手’,让其可以顺利抓取某些物质,很大限度地将发酵液中有用的成分提取出来。”江必旺说。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