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动物肝部分切除模型咨询***
作者:英瀚斯2021/11/7 0:50:32






口腔

口腔oral c***ity是以骨性口腔为基础形成的,前方的开口叫口裂,由上下唇围成;后方以咽峡和咽交通;上壁(顶)是腭;下壁是口底;两侧壁叫颊。整个口腔被上、下牙弓(包括牙槽突、牙龈和牙列)分隔为前、后两部;前部叫口腔前庭,后部叫固有口腔。在上、下牙列咬合时,两部可通过两则第三后方的间隙相通,在牙关紧闭时可经此间隙插管或注入营养物质。口腔内有牙齿和舌,并有三对唾液腺开口于口腔粘膜表面。





肠的发生

胚胎第4周时,随着胃原基的出现,肠管的端被确定,肠起初为一条与胚体长轴平行的直管,肠的头侧部(即十二指肠),由于其背系膜与腹后壁融合而被固定,其它部分的背系膜则随着肠管的生长而增长。肠的腹系膜很早即全部退化消失。由于肠的增长速度远比胚体快,致使肠管形成一凸向腹侧的“U”形弯曲,称中肠袢(midgut loop)。肠袢顶部与卵黄蒂通连,肠系膜上动脉走行于肠袢系膜的中轴部位。肠袢与卵黄蒂相连的头侧段为肠袢的头支,尾侧段为肠袢尾支。






直肠和肛管是泄殖腔分隔、分化的产物。泄殖腔(cloaca)是后肠末端的膨大部分,腹侧与尿囊相连,尾端由泄殖腔膜封闭。胚胎第6~7周,尿囊起始部分与后肠之间的间充质,形成一镰刀状隔膜突入泄殖腔内,称尿直肠隔(urorectal septum)。此隔迅速增长,并与泄殖腔膜相连,于是泄殖腔被分隔为背腹两份。腹侧份称尿生殖窦(urogenital sinus),主要分化为膀胱和;背侧份为原始直肠,分化为直肠和肛管上段。泄殖腔膜也被分为背腹两分,腹侧份称尿生殖膜(urogenital membrane),背侧份称肛膜(anal membrane)。肛膜外周为一浅凹,称肛凹或原肛(proectoduem)。肛膜吸收后,消化管尾端与外界相通,肛凹加深,并演变为肛管的下段。肛管上段的上皮来自内胚层,下段的上皮来自外胚层,两者之间的分界线称齿状线。




消化系统的大体解剖结构实验

大肠

用大肠解剖标本及大肠各部的离体剖开标本观察大肠的位置、分部、形态及粘膜皱襞。全长约1.5 m,分为盲肠和结肠和直肠三部分。大肠在外部形态上除阑尾和直肠外有三个特点:一是由肠壁纵行肌增厚形成与大肠纵轴相平行的三条结肠带;二是由于三条结肠带短于肠管的长度使肠管皱起而形成囊状的结肠袋;三是在结肠带附近有大小不等的脂肪突起,叫肠脂垂。

1.盲肠 位于右髂窝,为向下方突出的盲囊。其后下端附有阑尾(蚓突),长度因人而异,一般为7 ~ 9 cm,多数有弯曲。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其开口为回盲口,口的上、下两缘各有个半月形皱襞为回盲瓣。

2.结肠 围绕周围,形似方框,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升结肠是盲肠的延续,向上升到肝右叶的下面,向左弯移行为横结肠。横结肠借系膜连于腹后壁。横结肠横行向左至脾的下方,转折向下移行为降结肠、降结肠向下至左髂窝处移行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借系膜固定于后壁上,在 第3骶椎处移行为直肠。

3.直肠 位于内,上端接乙状结肠,穿过盆隔终于。观察剖开的直肠标本,可见直肠下部粘膜上有6~10条纵行皱襞,叫肛柱。各柱下端之间有半月形皱襞相连,这些皱襞叫肛瓣。肛瓣与相邻肛柱下端之间,围成小陷窝为肛窦。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形成环形线为齿状线。线下方有光滑区为肛梳(痔环),向下移行为皮肤。


商户名称:南京英瀚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