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设计–电路板布局中的常见错误
4 –电源走线的宽度不足
如果PCB走线大约流过约500mA,那么走线所允许的***小宽度可能就不够了。
所需的走线宽度取决于几件事,包括走线是在内部还是外部,以及走线的厚度(或铜的重量)。
对于相同的厚度,在相同的宽度下,外层可以比内部走线承载更多的电流,因为外部走线具有更好的气流,从而可以更好地散热。
厚度取决于该层使用了多少铜。大多数PCB制造商都允许您从0.5 oz / sq.ft到约2.5 oz / sq.ft的各种铜重量中进行选择。如果需要,您可以将铜的重量转换为厚度测量值,例如密耳。
在计算PCB走线的电流承载能力时,必须确定该走线的允许温升。
通常,升高10℃是一个安全的选择,但是如果您需要减小走线宽度,则可以使用20℃或更高的允许温度升高。
5 –盲孔/埋孔不可制造
典型的通孔穿过电路板的所有层。 这意味着即使您只想将迹线从一层连接到第二层,所有其他层也将具有此过孔。
由于过孔甚至不使用过孔,也会减少层上的布线空间,因此可能会增加电路板的尺寸。
盲孔将外部层连接到内部层,而埋孔将两个内部层连接。 但是,它们在可用于连接的层上有严格的限制。
使用实际上无法制造的盲孔/埋孔非常容易。 我见过PCB设计中有很多盲孔/埋孔,大多数都无法制造。
要了解它们的局限性,您必须了解如何堆叠各层来制作电路板。
现在让我们看看在审查pcb设计时发现的常见的错误:
去耦电容器的位置不正确
关键组件需要干净,稳定的电压源。去耦电容器放置在电源轨上,以在这方面提供帮助。
但是,为了使去耦电容器发挥比较好的作用,它们必须尽可能靠近需要稳定电压的引脚。
来自电源的电源线需要进行布线,以便在连接到需要稳定电压的引脚之前先连接到去耦电容器。
同样重要的是,将电源稳压器的输出电容器放置在尽可能靠近稳压器输出引脚的位置。
这对于优化稳定性是必不可少的(所有调节器都使用一个反馈环路,如果未正确稳定,该环路可能会振荡)。它还可以改善瞬态响应。
高速PCB设计--并联终端匹配
在信号源端阻抗很小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并联电阻使负载端输入阻抗与传输线的特征阻抗相匹配,达到消除负载端反射的目的。实现形式分为单电阻和双电阻两种形式。
匹配电阻选择原则:在芯片的输入阻抗很高的情况下,对单电阻形式来说,负载端的并联电阻值必须与传输线的特征阻抗相近或相等;对双电阻形式来说,每个并联电阻值为传输线特征阻抗的两倍。
并联终端匹配优点是简单易行,显而易见的缺点是会带来直流功耗:单电阻方式的直流功耗与信号的占空比紧密相关;双电阻方式则无论信号是高电平还是低电平都有直流功耗,但电流比单电阻方式少一半。
常见应用:以高速信号应用较多。
(1)DDR、DDR2等SSTL驱动器。采用单电阻形式,并联到VTT(一般为IOVDD的一半)。其中DDR2数据信号的并联匹配电阻是内置在芯片中的。
(2)TMDS等高速串行数据接口。采用单电阻形式,在接收设备端并联到IOVDD,单端阻抗为50欧姆(差分对间为100欧姆)。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