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NTC热敏电阻的B值
B值是NTC热敏电阻的常数值,即NTC热敏电阻芯片(半导体陶瓷)在经过高温烧结后,形成具有电阻率的负温系数材料,不同的配方和烧结温度形成的电阻,都有不同B值,所以称之为材料常数。或叫热敏指数.
NTC热敏电阻里那个B值是怎么计算出来?
温度系数就是指温度每升高1度,电阻值的变化率。将B值换算成电阻温度系数公式:
热敏电阻温度系数=B值/T^2 (T为要换算的点的温度值)
同样的温度下,B值越大,电阻越小。
热敏电阻的温度测量范围可达-100℃ ~500℃ ,其灵敏度可达-44000ppm/ ℃(25℃ 时),其实际使用尺寸十分灵活,可小至0.01英寸或更小的直径,大几乎没有限制。3D打印机由于高温的要求要达到300℃,所以要用到玻璃封装的热敏电阻,耐高温的性能较好。额定室温电阻取决于其半导体材料、大小、形状以及电极的接触面积,厚而窄的热敏电阻具有相对较高的阻值,而形状薄而宽的则具有较低的阻值。由于用作温度传感器时,通常需要较好的线性度。但热敏电阻的阻值与温度之间呈指数关系变化,在较大温度范围内,阻值与温度的关系具有比较严重的非线性。此时,进行非线性较正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负温度系数(NTC: 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热敏电阻器是一种电阻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热敏电阻器。由于热敏电阻是一种电阻性器件,任何电流源都会在其上因功率而造成发热。其阻值的变化可以由外在的环境温度或是回路中电流引起的元件自热引起。这种电阻值随着温度改变的可预知性是热敏电阻器应用的基础。 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属于半导体的一种,通常是由锰、钴、镍、铜、铁等组成的过渡金属氧化物通过烧结后形成不同的形状和尺寸。通过改变半导体中元素的组成和本体尺寸,室温中产品的阻值范围可以从1Ω到106Ω,温度系数从-2%/℃到-6.5% /℃。
该装置中的功耗,在电路使用热敏电阻,但是当没有足够的导线来“自供电”,热敏电阻体的温度是依赖于环境温度。这款玻璃封装NTC热敏电阻产品具有传输信号稳,耐高温,精度高,量程高等特点,且外型结构小,引线的保护膜有防磨防刮作用。当用于温度测量,温度控制,温度补偿等应用时,热敏电阻不会“自供电”。 当在电路中使用一个热敏电阻“自发热”,由该装置中的功耗时,热敏电阻器自身的温度依赖于热导率或周围环境的温度。液面检测,气流检测,在应用中,例如热导率测量的热敏电阻将“自供电”。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