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肢适配需要经过的步骤
一般来说,假肢适配需要经过以下一些步骤:
首先,要进行残肢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残肢长度、残肢关节活动度、残肢是否有挛缩、残肢肌力、残肢膝关节稳定性、残肢软***情况、残肢伤口愈合情况、残肢末端软组、残肢末端承重性、残肢皮肤敏***、残肢表面温度等。
其次,制作假肢。
具体步骤如下:通过石膏绷带取阴型——根据阴型制作阳型——根据阳型制作内衬套——用树脂、板材等材料制作接受腔——接受腔、关节、脚板等对线组装——试样——成品。
“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这其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细节调整。”刘劲松强调。
再次,***训练。
装上假肢的***人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熟悉假肢的使用。“穿过假肢的大概需要要两个星期熟悉,没穿过的要一个月以上。”

腿部假肢调试技巧
腿部假肢调试技巧 :
1、站立时要直:腰直、膝盖直,不应该有前倾或者后倒的感觉。
2、承重身体的着力点应均匀分布。即:穿上假肢以后,从接收腔口型处,包括假肢的下部分均应无明显的局部疼痛,即使磨得红了,有些许痛感,应该是均匀分布的。
3、测试脚踝:站立时前后摇晃几下,在假肢如柱子一般的稳固中,要有些许能够自如地“前倾”的幅度,这对上下楼梯、上下斜坡都至关重要。
4、行走中主要靠膝关节带动的,但若是残肢长的话,由残肢配合着同时摆动假肢,则步幅将更加平稳、自然。
5、注意脚跟的高低。换穿鞋时,要尽量保持在假肢装配之初调试的角度。没有掌握自行调试假肢技巧的人,不要轻易变换脚跟的高低。

现代假肢技术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高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假肢技术也得到令人振奋的提高,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假肢的基础理论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接受腔的口型、接受腔的受力分析及下肢假肢的步态分析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不断改进接受腔结构的合理性科学性、对下肢假肢人工关节功能的改善提高均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而现代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无疑为上述领域的研究增添了利器。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成果的不断扩大,现已成为世界经济体,随着“***”政策,税务改革,会有更多的假肢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本土化假肢也在逐渐成长,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的多样化。运用扫描仪和传感器作为数据输入工具,运用计算机相应软件建立的接受腔及假肢的三维立体模型,可以直观地表现接受腔、假肢的受力状态,动态地分析其行走步态。这可以说是当前假肢技术的热门的研究方向。长期以来,截肢者在使用假肢行走时,一直是依赖于残肢自身摆动所产生的惯性来带动假肢的向前运动,其摆动的速度、幅度均难以控制,造成假肢的行走步态明显与健肢不同,同时也要比健肢消耗更多的体能。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