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蚜病发生规律
在中国山东烟台地区,以根瘤型蚜为主,每年发生8代,以初龄若蚜和少数卵在根叉缝隙处越冬。春季4月开始活动,先为害粗根,5月上旬开始产卵繁殖,全年以5月中旬至6月和9月的蚜量***多,7、8月雨季时被害根腐烂,蚜量下降,并转移至表土层须根上造成新根瘤,7~10月有12%~35%成为有翅产性蚜,但仅少数出土活动。5公斤,除氮60%、钾50%留做追肥外,其余的肥料一次性施入深30厘米、宽40厘米的施肥沟中。在美洲品系上也发生少量叶瘿型蚜,但除美洲野生葡萄外,其它品种上的叶瘿型蚜均生长衰弱不能成活。
根瘤型蚜完成一代需17~29天,每雌可产卵数粒至数十粒不等。卵和若蚜的耐寒力强,在-13~-14℃时才***,越冬***率约35%~50%,4~10月平均气温13~18℃,降雨量平均100~200mm左右时***适其发生,7、8月干旱少雨可引起猖獗,多雨则受***。例如,美洲种葡萄及其杂交后代对扇叶病毒很敏感,欧洲种葡萄却有一定的抗病性。一般疏松、有缝隙的壤土、山地粘土和石砾土均发生重,而沙土因间隙小、土温变化大可***其为害、插条和包装材料的异地调运则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葡萄根瘤蚜生长期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还在不断发生着变异,例如对某些欧洲种葡萄品种有逐渐适应产生叶瘿型蚜的趋向,对某些抗蚜品种也逐渐产生了适应性;葡萄斑点病葡萄斑点病(Grapevinefleckvirus,GFkV)为直径30mm的等轴多面体病毒粒子,内有一条核糖核酸(ssRNA)单链。又如据前苏联研究,少数有性蚜可在根部产越冬卵;中国也曾发现少数有翅蚜可产3种卵,其中1种卵孵出的若蚜有口器。以上问题均有进一步深入研究。
寿光市鲁粒大棚葡萄苗木繁育基地欢迎新老客户来电咨询!
我国葡萄病毒病发生状况
扇叶病、卷叶病、皱木复合病、斑点病等葡萄病毒病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分布广泛,发生和危害严重。郭德银等(1991)采用间接ELISA法,随机检测了35个葡萄品种,扇叶病毒侵染株率高达74.3%。刘崇怀等(1998)调查了***葡萄种质资源圃(郑州)内808份种质,有26%的品种表现卷叶病症状,其中,欧亚种(尤其是酿酒品种)发病率高、危害重。何水涛等(2001)采用酶联***吸附法检测了39个品种共78株葡萄,卷叶病毒带毒率高达76.9%。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曾于1980~1983年向美国农业葡萄检疫中心送检龙眼、红富士、巨峰等10个品种,其中,7个品种带扇叶病毒,8个品种带卷叶病毒,7个品种带茎痘病毒。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落叶果树脱毒中心采用ELISA和RT-PCR检测技术对葫芦岛地区栽培的鲜食葡萄进行抽样调查,共检测了35个品种104株葡萄的8种病毒,即:葡萄扇叶病毒(GFLV)、葡萄卷叶病毒1、2、3(GLR***-1,2,3)、葡萄病毒A(GVA)、葡萄病毒B(GVB)、沙地葡萄茎痘病毒(GRSP***)和葡萄斑点病毒(GFkV),平均带毒株率为65%。三、蚧壳虫紫微上的绒蚧,含笑、黄杨、桂花等上的盾蚧、吹绵蚧,冬青、山茶等上的角蜡蚧都在四月份孵化,请加强调查,发现危害的苗木,可用28%蚧宝乳油1200倍或40%乐斯本乳油800倍加10%吡虫啉1000倍喷治。刘震等报道(1991),在同等栽培条件下,有扇叶病的植株平均萌芽率、生长量和株产均明显低于正常植株。修德仁(1992)等研究显示,患卷叶病的蛇龙珠比无病植株树体缩小1/3以上,穗重减少41.0%,株产减少72.0%,百粒重减少13%,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8%,果皮色素含量下降7%。由于长期盲目引种、高接、扩繁,以及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和健全的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我国葡萄病毒病还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栽培技术
巨峰葡萄是生产中的主栽品种之一。至2003年以来由于片面追求产量,管理跟不上等原因,使品质下降,影响其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应从限产提质入手,狠抓综合管理,从而提高巨峰葡萄品质。
其技术巨峰葡萄措施如下:科学施肥浇水巨峰葡萄对肥水条件要求较高,对氮磷钾的比例要求较严格,一般每增产100公斤浆果,需要增加1公斤氮、0.3公斤磷、1公斤钾。因此增施有机肥,追施叶面肥有利于提高果实品质。巨峰长势较旺,在生长季节要控制氮肥施用量,过量的氮肥易造成植株徒长及落花落果,同时影响来年的产量。适当增加磷钾肥。浆果生长初期可叶面喷施1—2次氮肥;5月底结合灌溉每株施***钾0.2公斤;采前1月和2周各喷1次0.3%磷酸二氢钾。我国葡萄大规模工厂化育苗技术已逐渐成熟和完善,可大量快速繁育葡萄无病毒苗木。从葡萄萌芽到浆果着色前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采前2—3周不宜浇水。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