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3.dns4.cn/pic/112035/p26/20190312112706_4622_zs_sy.jpg)
嘉善ISO45001认证公司公司办理
TS16949认证条款的审核纲要1、是否确保对TS16949认证不合格品要求的产品进行了识别和控制;2、本公司目前采用什么方式来标识和隔离不合格品;企业应从现有的TS16949质量体系出发,按照TS16949标准的要求,建立良性的质量管理运行机制,从而确保顾客能得到满意的产品。TS16949认证管理评审的具体内容如下:1、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在TS16949认证通过以前,贯标TS16949认证态度积极,TS16949认证通过以后则工作消极,把已经建立起来并开始运行的TS16949质量体系搁置一边,以为通过认证后,企业贯标认证的所有工作已经完成。3、不合格品的评审与鉴定如何进行,是否保存了相关的记录;4、对返工产品是否编制了返工指导书,返工后的产品是否进行了重新检验;5、对产品是否按不合格品处理,是否采取措施消除了已出现的不合格;6、让步接收和放行不合格品时,是否经过顾客的批准;7、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防止了不合格品的预期使用;8、是否保持了TS16949认证不合格品的让步接收记录;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推行TS16949认证有利于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形象。它可以有效达到质量改进。9、当在交付或开始使用时发现不合格产品,是否采取了与潜在影响程度相适应的措施。TS16949认证管理承诺条款的审核纲要1、管理者是否召开专门会议传达顾客的特殊要求和相关的***、***,是否保存了相关的会议记录;2、管理者是否在全公司范围内发布了征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方案的通知,从TS16949体系认证便利性角度考虑,体系包含的不同类的产品越多,自然运行起来也就越复杂,对于企业来说,会造成体系运行成本增加。企业在确定TS16949体系认证范围时也应从管理成本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7、要能掌握主持TS16949认证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相关要求。TS16949新版标准增加了哪些新的要求?很对企业对新版的TS16949标准有疑问,到底改变了什么标准,增加了什么内容?3、管理者是否召开了高层管理者会议,讨论确认TS16949认证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4、管理者是否提供了满足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相关资源;5、管理者是否清楚要定期主持TS16949认证管理评审,并承诺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6、管理者是否对产品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了评审,并确保在全公司范围内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当TS16949体系运行到一定的阶段,需要进行TS16949认证内部审核,TS16949认证咨询人员则应指导企业进行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这项工作是为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所做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基础工作。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将成为企业贯标工作的主力和骨干力量。选定标准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条款中规定了企业实施内审的相关要求;规定了要培养出能评价本标准各个过程运行情况的有资格的TS16949认证内审员。民营小企业生产现场一般地方较小,设备、人员挤在一起,容易出现脏、乱、差的情况。可以看出对内审员的选拔和培训必须引起重视。因为这项工作,对准确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能产生因果关系的深远影响。在实施TS16949认证的内审员培训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TS16949在前言和总则中已经自我申明,它的意图是保证一个***能稳定地向它的顾客提供符合约定要求的产品,是质保能力、产品提供/服务提供能力的一种保证。换句话说,它没有说,通过标准验收的企业,它的产品必然达到什么质量等级。即使暂时达到了上述目标,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水平,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TS16949认证体系运行状态。一个没有通过TS16949认证的企业,它的产品,有可能比通过TS16949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实物质量高很多。管理评审的依据是:企业选定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顾客的特殊要求;汽车行业和特殊要求;相关的***、***等。从管理评审中查对这两方面的评审结果。应当能提供客观证据来证明体现体系持续改进。因为标准规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必须作为管理评审输入,通过管理评审要有输出,可以得到有关证据。管理评审采用方式是多方论证方式。TS16949认证符合性审核的范围是质量手册所描述的系列产品和生产、服务所涉及到的场所。对TS16949认证标准要求所有的过程都要评审。TS16949认证管理评审的具体内容如下:1、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2、顾客满意度情况;3、产品实物质量状况的分析结果;4、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5、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情况;6、生产现场设备完好率统计分析情况;7、数据分析结果的具体应用情况;8、员工激励机制的实施情况;9、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10、以往的管理评审措施的跟踪情况;11、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情况;12、改进建议的实施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