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和置换方式的选挥
T l2 03 储罐的氮气干燥和置换,其容积达19. 78 万时,置换方法的选择将影响储罐置换的总体进度,从此次置换过程来分析,实际施工时可以灵活的选用任何一种方法进行,但对于此类初期置换容和、,大内部空间 空气体积量较 大的可优先采用连续干燥和置换的方式进行,在一定压力下连续置换效果与初期有所下降时,及早改用压涨式进行置,换此二种方法相结合对加快储罐系统干燥和置换发挥了良好作用。
5.3. 2 置换路径方面的优化
储罐系统置换所分的四个区,每个区置换的时间要求均不 同,从重要程度、难度方面分析,从工施的可行性这一角度进行论证,可将 A 区与B 区在置换接近设定标准值前,提前用其处的氮气对C 区与 D 区同时进行干燥与置换,多点同时进行的方法相当于缩短了系统置换时间。
5. 3. 3 升、力速度的控制
氮气干燥置换过程中, 每小时压力变化不能超过 2kPa,同时特别注意在升压时要保证各区压力情况为:A 区;,二, B 区 注C 区》D 区。次压涨式进行干燥和置换时,压力范围可控制到3~ lOkPa 左右,之后的可控制到5 ~ IOkPa 左右,加减压排放的方式进行加强巩固干燥效果时,尽可能小的升、力速度,以免压力波动对储罐系统带来不可预见的影响。
5. 3.4 干燥和置换介质讨论
干燥和置换介质从(lt;BS EN 14620-5- 2006 第 5 部分:试验、
干燥、置换和冷去H》描 述需要选择惰性气体,从经济、适用上优先选用相对便宜且较为容易获取的氮气进行置换工作,置换过程 中可在适当的时间给氮气进行加热处理, 作用为加速空气与氮气的混合,有利于罐内空气及水份的排出,加快达到罐内、 含氧量的质量要求。
置换时,须遵循“先干管后支管,先远后近”的原则,
确定作业关键点。
注氮及氮气置换天ran气(空气)作业关键点确定(1) 注氮点、排氮点( 检测点) 选择。注氮点选择 :对设有站
场的新建城镇管网,注氮点在站场内出站口附近 ;对未建
站场或需检修的城镇管网,注氮点应选择在管网起始端,且便
于停放、通行注氮车的开阔地段。排氮点选择 :对无分支的管
道,排氮点应选择在管道末端 ;对有分支的管道,排氮点应在
管道末端和分支管道末端分别设置。排氮点处应连接带有取样
检测口的放散火炬。
(2) 注 氮 温 度。注 氮 车 储 备 的 液 氮 温 度 极 低( 常 压 下
为-196℃),直接注入会***管材物理化学性质,造成低温脆性
***。因此,应升温气化后才能注入管道,注氮温度不低于5℃,
以5 ~15℃为宜。
(3) 置换气量估算。根据工作经验,所用的氮气体积少应
为所置换管道容积的1.5 倍,为保证置换完全,一般取2 倍较为
安全。
(4) 氮气流速。为避免管内杂质在高速流动的气体带动下
与管壁碰撞产生火花、PE 管中高速气流与管壁摩擦引起静电
积聚,从理论上讲氮气流速越慢越安全,但会导致置换时间过
长。通常按有关规定,控制在5m/s 以内。
(5) 注氮压力。压力过高易导致氮气流速过快而出现湍流
现象,影响置换效果。应在保证温度和流量的要求范围内控制
压力,不大于管道的工作压力,操作过程中压力由低到高进行
控制,一般控制在0.1 ~0.2MPa 之间。
(6) 置换时间的估算。推荐置换时间估算式 :
式中 :t 为达到合格标准所需的时间(h) ;V 为需置换管道的
容积(m3
) ;F 为放散孔的截面积(m2
) ;K 为置换系数( 取
2 ~3) ;w 为通过放散孔的气体流速(m/s)。
(7) 氮气浓度检测。氮气置换天ran气或空气时,当管道内N2
体积百分比大于98%(O2 体积含量小于2%),且连续3 次( 每次
间隔不少于5min) 检测口浓度均达到此数值时,氮气置换作业
合格。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