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和地方建设的快速发展,每年为了避让各类建设项目需改
线的作业多达 10 余次,在进行新旧管道动火碰口作业
时,一般采用停输带气微正压、停输置换不带气及不停
输带压封堵 3 种碰口作业方法[1]。由于停输带气微正
压作业安全风险大,不停输作业施工***复杂[2],加之
费用高,在计划性停输碰口情况下,管道氮气置换,优先选用高纯度氮
气(≥99%)将管内置换合格进行不带气动火施
工。采用传统氮气置换方法,因线路截断阀一般与输
气管道埋地全焊接连接,若存在内漏现象,无法实现加
盲板隔离置换彻底,管道 氮气置换,动火碰口点存在带实施的
安全风险。陕西省股份有限公司在不断总结置
换工艺的基础上,采用中间注氮置换方法,有效规避了
线路截断阀内漏带来的作业风险。
1 中间注氮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对比
1.1 传统注氮置换方法
1.1.1 工作原理
关闭作业段管道两端的线路截断阀,对碰口作业
段管道内进行点火排放,当管内压力达到微正
压(285~1 177 Pa) 范围时,停止放空,将液氮罐车、低
温液体泵、汽化器通过高压软管与站场(阀室)预留注
氮阀门连接好,打开阀门注入氮气,在另一站场(阀室)
打开放空阀排放,并在压力表接口处和碰口点打孔用
可燃气体分析仪持续检测管内含量,当浓度小
于下限的 25%时认为置换合格,才能动火
2.3 单/双端注氮工艺优化“转换相图”
通过分别研究破损口当量直径和破损口位置对总
注氮时间的影响可知,单/双端注氮方式的选择存在临
界破损口当量直径和破损口位置。以临界点对应的破
损口当量直径与管径的比值为纵坐标,以破损口离注
氮阀室的距离与两端阀室距离的比值为横坐标,可得
如图 8 所示的单/双端注氮工艺“转换相图”。由“转
换相图”可知,存在一条临界“转变”线,破损口特
征位于“转变”线以上区域(A区域)时,选择双端注
氮工艺;损口特征位于“转变”线以下区域(B区域)
时,则选择单端注氮工艺。在B区域内,还存在一
个C区域,破损口当量直径与管径比(破损口孔径比)
小于 9.9%的区域,在该区域内,无论破损口位于何
处,破损口综合特征均处于“转变线”以下,即破损
口孔径比小于 9.9%时,需选择单端注氮工艺。在A区
域内,存在一个D区域,破损口孔径比大于 13.8%的
区域,在该区域内,燃气管道氮气置换方案,无论破损口位于何处,破损口综
合特征均处于“转变线”以上,即破损口孔径比大于
13.8%需选择双端注氮工艺。
通过该“转变相图”,工程技术人员可根据破损口
综合特征(破损口距注氮阀室距离、破损口孔径比)查
找相应管道的经验相图选择注氮工艺,有助于工
程技术人员在管道事故应急抢修时快速优选氮气置换
方案,提高氮气置换环节的运行质量。
管道事故应急抢修的氮气置换中,单/双端
注氮工艺优化的目标是总注氮时间。通过SPS防
真,各注氮工艺的总注氮时间可以通过测量氮气开始
注入时间与模拟管道内完全被氮气取代时间的
差值获得。
2.1 单端注氮工艺远/近端注氮时间规律及工艺优化
单端注氮工艺的关键问题是选择注氮口位置,即
采用远端注氮或近端注氮。通过单端注氮SPS模型,
对单端注氮过程进行了,固定破损口当量直径,
改变破损口位置距注氮口的距离。以此来研究破损口
位置与注氮口距离对总注氮时间的影响,结果如图 5
所示。
在相同的破损口当量直径下,全管段完成氮气置
换的总注氮时间随破损口与注氮阀室距离的增加而减
少,因此,单端注氮时应采取远端注氮工艺。
但值得注意的是,管道氮气置换方案,氮气与界面到达破损口
所需时间随破损口与注氮阀室距离的减小而减少。如
果能利用通过破损口一段距离后的氮气隔离管内天燃
气,选择近端注氮的时间更短,且所消耗氮气量也将
大幅度减小。但选用该方案必须确保隔离段氮气长度
足够保证施工期安全,具体隔离段长度的要求需要进
一步的研究确定,暂不在本中讨论。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