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景枋是门楼装饰的***,多为整组具有情节的群雕。一条通景就是一幅手卷或人物画、山水画,长六七尺,高一尺多,以五至七块水磨青砖拼成。题材以人物、楼台为主,主体人物突起于前,衬景往往阴刻于后,纵深上相互掩映。由于刀法精熟,在厚不盈寸的薄条砖上,往往能雕镂达六七层之多,前呼后应,具有层次美和距离感,光影效果显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贵之处在于注重平面构成形式,装饰有节制,简繁得体,体现出古雅的文化品味,这在民居砖雕中是不多见的。
砖雕依附于建筑而生,是建筑这个大工艺下的小工艺,它不仅承载了挡风避雨的实用***,又体现了人们民俗的精神需要,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和无限丰富的审美价值。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建筑物上镶嵌的砖雕虽经岁月的磨砺,风雨的剥蚀,却依然是玲珑别致,成为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记忆和实物资料,是精神和思想上传承的形象化知识宝库。砖雕为整体建筑增添了美感,那些穿越千年而来的砖雕作品,就如同写满沧桑的凝固历史,不仅诉说着建筑本身的故事,还记录着那个时代的建设水平和审美风尚。
清代中期以来,无论在建筑还是民居建筑中,砖雕均呈现繁缛化倾向,其中以北方和岭南民居为典型。晋陕一带的清代民居砖雕几乎是木雕艺术的翻版,而闽粤民居砖雕更追求戏剧情节的表现,往往层层堆砌,显得喧闹热烈。人们在惊叹砖雕工艺卓绝的同时,不能不看到这种繁缛化手法不仅违背了砖瓦作的基本材料特性,也束缚了民居砖雕艺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而落入一味堆砌的窠臼,难免显出俗态。因此,和园林、小木作以及家具等传统艺术形式一样,民居砖雕在清代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期)砖石墓是其中的典型。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