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天路:
“太行天路”位于太行山之巅,北起桃花谷,南至仙霞谷,全长约30公里,是俯瞰太行山壮美风光的位置。游走于太行天路,犹如置身百里画廊,满眼望去,无处不是大气磅礴的国画山水长卷,深邃的峡谷、直立的岩壁,强烈的视觉震撼。走进太行天路,整个峡谷一览无余,山因云雾缭绕而妖娆,水因青山耸立而柔美,这一切都犹如“人间仙境”般,充分展示了坚与刚,柔与美的境界。
***渠的修建和林县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林县是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位于太行山向东部平原延伸的断裂带,地下水埋藏深,开采十分困难。这里气候干燥,常年干旱少雨,是一个“荒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的地方。虽然,水量充沛的浊漳河穿境而过,由于地势原因却无法引水灌溉农田。所以,当地又有“守着漳河种旱地”的说法。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成立的1949年,500多年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连年大旱,河干井枯,庄稼颗粒无收,出现“人相食”的惨状。为了活下去,林县人成群结队翻越太行山,到山西逃荒谋生路。可以说,“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就是当时林县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党是人民群众的政党,党人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党在林县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全县人民的吃饭问题。古书上说:“洪范八政,食为首政。”粮食从哪里来?毫无疑问,来自农业生产。农业离不开水。要让全县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就必须解决缺水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大兴以增产增收为目的的农田灌溉水利建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林县县委发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提出“引漳入林”动议,盘阳会议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渠”。这个重大决策体现了林县县委的使命和担当,反映了林县县委治理好林县的勇气和决心。
跨省跨县跨流域引水,体现了制度的优越性。
河南省林县与山西省平顺县相隔巍巍太行山,将平顺县浊漳河的水引进林县,是林县人民千百年的梦想,这一梦想在***变成了现实,而且主干渠有20公里建在平顺县境内,施工三个月。这充分体现了制度的优越,体现了山西人民顾全大局的崇高精神和风格。
劈山填谷,工程艰巨,改变了河山旧貌。
***渠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建成,历时10年。总投工3740.2万个,总干渠长达70.6公里,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1520多公里,削平了1250个山头,打通了211个隧道,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修筑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