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黄杨常见病虫害防治***
大叶黄杨属于灌木或小乔木,也有冬青、卫矛等别称,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大叶黄杨是一种的园林绿化植物,可修剪培育成大叶黄杨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一般用于园林绿化建设,如公园、小区、街道等。大叶黄杨有抗逆性强、耐水肥、耐阴性强、抗污染、颜色鲜艳等优点,因此成为常见的园林植物。但由于其生长环境条件差异较大,管理较为粗放,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也较重,严重影响城市绿化景观。
主要病害一、病
大叶黄杨病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渍状黄褐色小点,后期发病部位发黄,病斑上出现小黑点且排列呈轮纹状,造成叶枯,提早落叶。每年以夏秋季节发病重,一般在植株伤口较多、植株过密、通风不良、氮肥过量等情况下病情加重。
二、病
病是常见的大叶黄杨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正面。病斑呈圆形白色,周边为状,严重时,病斑连成大片白色粉斑,叶片皱缩,枝梢扭曲,甚至枯死。6-7月天气高温高湿,是病的发病高峰期。
三、疮痂病
大叶黄杨疮痂病主要危害叶片、枝条,叶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斑点,后期病***干枯脱落形成穿孔。叶片和新梢被侵染时,表面出现深褐色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的病斑,如疮痂状,***灰白色。严重时造成叶片脱落,枝条枯死。
针对多种病害可选用杀菌剂“戊唑·多菌灵”有效防治。
冬青球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有一些病虫害在很多果树、农作物和观赏性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都会出现,比如叶斑病,它出现时,冬青球的叶片上会出现灰褐色病斑,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湿度较大时病部表面会生出灰白色霉层,对植物的观赏效果***很严重。具体可以用这些防治方法来进行处理。
①消灭侵染源。冬季除去病落叶,进行焚烧或深埋,消除侵染源。
②栽植、育苗时,选择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性。
③加强养护管理。选择排水良好、肥力适中的地块,以利于植株生长,增强树势,提高抗病性。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降低叶面湿度,减少发病率。
④化学防治。原菌侵染初期是防治的较佳时期,此时进行防治,可控制病害进一步发展,常见化学药剂有1%的波尔多液,75%的托布津1500倍液和50%的多菌灵、75%的百菌清500倍液。化学药剂宜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即可。
大叶黄杨蚧壳虫的认识及防治方法
蚧壳虫又称“介壳虫”是大叶黄杨的主要害虫,***各地均有发生,这种害虫具有发生普遍,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等特点,已经成为限制园林绿化树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蚧壳虫为什么难防治?蚧壳虫属于同翅目,盾蚧科昆虫,目前在我国发现的约有600多种,是种类多的一类害虫,危害严重的有白蜡蚧、朝鲜毛球蚧、圆盾蚧、水木坚蚧、考氏白盾蚧、桑白盾蚧。
1.为害症状
蚧壳虫主要以成虫和若虫为害为主,常常群聚在大叶黄杨的枝、茎、叶等表面刺吸大叶黄杨体内的汁液,初期,枝条发黑枯萎、叶片上有黄点,果实表面出现黄褐点,后期,叶片黄化、脱落,枝条、茎干枯死,使大叶黄杨失去观赏价值。
2.发生特点
介壳虫不同地区发生代数差异很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等北方省份,一年发生一代,江苏、河南、山东、安徽、河北等中部省份,每年发生2代,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南方省份一年可发生多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主干上越冬,次年4月下旬,当温室适宜时,雌成虫开始产卵,卵产于介壳下,产卵后成虫干缩。5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为若虫,若虫爬出后,便四处爬行寻找寄主,一般3~7天后固定下来,并将口器刺入树皮下汁液,不再移动。因介壳虫具有蜡腺,在刺吸植物汁液的同时,还能分泌大量蜡质,脱皮后形成介壳。雌若虫二次脱皮后变为成虫,在介壳下植物汁液,雄若虫二次脱皮后变为蛹,6月中旬蛹为成虫,完成一个世代。成虫可孤雌生殖也可生殖。6月下旬成虫开始产卵。第二代若虫期在8~9月份,若虫大约40天后变为成虫,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继续繁殖,当温度较低时,成虫进行交配,受精后的雌虫在枝条上越冬。
冬青球虽然主要是起观赏作用的,但它也会开花结果,而且它的果实富含丰富的营养价值,所以现在的很多地区都有大面积种植这种绿植。它在开花时的观赏效果尤为突出,但是它的开花期是在什么时候呢?开花时它又有哪些管理要点需要注意的呢?
冬青球的开花期
冬青一般是在每年的春天开花,它的花期在4-6月这个时间段,有三个月时间,而它的果期则是在7-12月。它的花序一般为聚伞花序或是伞形花序,花朵较小,花色一般为白色,粉红色或是红色,主要单生于当年生枝条的叶腋内或是或簇生于2年生枝条的叶腋内。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