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黄杨球简介及其用途
大叶黄杨球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其小枝略为四棱形,枝叶密生。树冠树冠球形。单叶对生,倒卵形或椭圆形缘具钝齿,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聚伞花序腋生,具长梗,花绿白色。蒴果球形,淡红色,假种皮桔红色。
大叶黄杨球枝叶茂密,四季常青,夜色亮绿,且有许多花叶、斑叶变种,是美丽的观叶树种。园林中常用作绿篱及背景种植材料,亦可丛植草地边缘或列植于园路两旁;若加以修建成型,更适合用于规则式对称配植。在上海、杭州一带常将其修剪成圆球形或半球形,用于花坛中心或对植于门旁。同时,亦是基础种植绿化和工厂绿化及会场装饰等。
形态特征
大叶黄杨球为常绿乔木,冠幅可达5~8米,叶革质,正面呈深绿色,背面为浅绿色
大叶黄杨球在严寒的冬天叶色碧绿,无落叶现象,该树叶有卵形或长椭圆形,长5~6厘米,宽4~5厘米,叶缘呈浅波状,叶柄长1厘米左右。花浅***,直径为0.1~1厘米,蒴果近球形,有4浅沟,直径1~2厘米,果嫩时呈浅绿色,向阳面为褐红色,种子近圆球形,11月份成熟,成熟时果皮自动开裂,橙红色追赶种皮的种子暴露出来,满树红果绿叶,远看近观,颇有,景色怡人。
大叶黄杨尺蠖的防治方法
幼虫群集叶片取食,将大叶黄杨叶吃光后则啃食嫩枝皮层,导致整株。以蛹越冬,成虫飞翔能力不强,具较强的趋光性。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翅底银白色,具淡***纹,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 前翅外缘有连续的淡***纹,中线不成行,在中室端部有一大斑,翅基有一深黄、褐、***花斑,腹部金***,由黑斑点组成条纹9行。雄蛾腹部条纹7行。幼虫全体黑色,前胸背板***,有5个近方形黑斑,气门线及腹线较宽,为***。
大叶黄杨防治方法:
(1)利用成虫趋光性,在成虫期进行灯光诱杀。
(2)幼虫危害期喷施50%500倍液或4.5%2000倍液。
(3)于产卵期铲除卵块。冬季翻根部土壤,越冬虫蛹。
大叶黄杨蚧壳虫的认识及防治方法
蚧壳虫又称“介壳虫”是大叶黄杨的主要害虫,***各地均有发生,这种害虫具有发生普遍,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等特点,已经成为限制园林绿化树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蚧壳虫为什么难防治?蚧壳虫属于同翅目,盾蚧科昆虫,目前在我国发现的约有600多种,是种类多的一类害虫,危害严重的有白蜡蚧、朝鲜毛球蚧、圆盾蚧、水木坚蚧、考氏白盾蚧、桑白盾蚧。
1.为害症状
蚧壳虫主要以成虫和若虫为害为主,常常群聚在大叶黄杨的枝、茎、叶等表面刺吸大叶黄杨体内的汁液,初期,枝条发黑枯萎、叶片上有黄点,果实表面出现黄褐点,后期,叶片黄化、脱落,枝条、茎干枯死,使大叶黄杨失去观赏价值。
2.发生特点
介壳虫不同地区发生代数差异很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等北方省份,一年发生一代,江苏、河南、山东、安徽、河北等中部省份,每年发生2代,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南方省份一年可发生多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主干上越冬,次年4月下旬,当温室适宜时,雌成虫开始产卵,卵产于介壳下,产卵后成虫干缩。5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为若虫,若虫爬出后,便四处爬行寻找寄主,一般3~7天后固定下来,并将口器刺入树皮下汁液,不再移动。因介壳虫具有蜡腺,在刺吸植物汁液的同时,还能分泌大量蜡质,脱皮后形成介壳。雌若虫二次脱皮后变为成虫,在介壳下植物汁液,雄若虫二次脱皮后变为蛹,6月中旬蛹为成虫,完成一个世代。成虫可孤雌生殖也可生殖。6月下旬成虫开始产卵。第二代若虫期在8~9月份,若虫大约40天后变为成虫,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继续繁殖,当温度较低时,成虫进行交配,受精后的雌虫在枝条上越冬。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