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电缆知识
铝合金电力电缆是以AA8000 系列铝合金材料为导体,采用特殊辊压成型型线绞合生产工艺和退火处理等***技术发明创造的新型材料电力电缆。合金电力电缆弥补了以往纯铝电缆的不足,虽然没有提高了电缆的导电性能,但弯曲性能、抗蠕变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等却大大提高,能够保证电缆在长时间过载和过热时保持连续性能稳定,采用AA-8030 系列铝合金导体,可以大大提高铝合金电缆的导电率、耐高温性,同时解决了纯铝导体[1] 、蠕变等问题。铝合金的导电率是***常用基准材料铜IACS的61.8%,载流量是铜的79%,优于纯铝标准。但在同样体积下,铝合金的实际重量大约是铜的三分之一。2、常温下,与普通铝线有着相同的强度,高温运行机械强度保持率能保持在90%以上。。因此,相同载流量时铝合金电缆的重量大约是铜缆的一半。采用铝合金电缆取代铜缆,可以减轻电缆重量,降低安装成本,减少设备和电缆的磨损,使安装工作更轻松。
铝合金电缆在电工铝中加入铜、铁、镁、硅、锌、硼等合金元素,同时通过工艺调整,使得铝合金导体的机械性能大幅提高,避免纯铝导体的伸长率低、抗蠕变性能差、柔韧性差的问题,增加电缆系统的连接可靠性。另外,保持铝合金的电气性能与电工铝导体持平,在61%IACS以上。添加稀土元素可以导致合金断裂过程中裂纹萌生位置与扩展途径发生改变,有利于合金的韧化。
铝合金电导体的直流电阻考核指标可参考GB/T3956-2008《电缆的导体》中实心导体或绞合导体的直流电阻值,并且在GB/T3954-2014《电工铝圆杆》中已经有AA8030等类型杆。[3]
合金电力电缆弥补了以往纯铝电缆的不足,虽然没有提高了电缆的导电性能,但弯曲性能、抗蠕变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等却大大提高,能够保证电缆在长时间过载和过热时保持连续性能稳定,采用AA-8030 系列铝合金导体,可以大大提高铝合金电缆的导电率、耐高温性,同时解决了纯铝导体电化学腐蚀、蠕变等问题。铜芯电缆不氧化,耐腐蚀:铜芯电缆的连接头性能稳定,不会由于氧化而发生事故。
重庆欧之联电缆有限公司
重庆欧之联电缆有限公司,铝合金电缆接头故障风险高.
铝合金电缆电缆运行经验表明,铝合金电缆厂家,80%故障均发生在接头部位。铜具有铝和铝合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铜接头氧化生成的氧化铜是优良导体,仍能够保障接头和端子的电气连接性能。铝和铝合金接头发生氧化生成的氧化铝是绝缘体,质地坚硬、粘结力强的特性使其难以形成良好的导电触点,易造成触点发热。(3)铠装型有钢带铠装和合金铠装两种,后者的抗侧压能力和柔软性更好。电气设备终端多采用的是铜制接头,使用铝合金电缆就会形成铜铝连接。铝合金的热膨胀系数远高于铜。重庆欧之联电缆有限公司,重庆铝合金电缆,yjhlv22铝合金电缆
由于电网运行始终存在峰谷差,当负荷发生明显变化时,温度快速变化,接触区出现较大的侧向运动,铜铝合金电缆,切断了金属触点的有效连接,增大接触阻抗,导致连接处温度上升。冷却时再次发生热应力变化,进一步形成界面剪切作用。在长期冷热反复作用下,当热应力大于铝的屈服力时,就会在接触区内形成不可逆的塑性变形,铝合金电缆价格,加速接头处的损耗程度,直至***终出现连接故障。即使在长时间过载或过热时,也能保证连接的稳定性1、国内常见铝合金电缆规格型号:YJHLV、YJHLV8、YJHLV82、YJHLV22,另外国内常见的还有YJHLV83。铝合金导体在热胀冷缩后更容易产生接触不良的现象,循环又对接头安全运行形成巨大考验。
铝合金导体是“以铝节铜”的新型电缆导体材料
重庆欧之联电缆有限公司,重庆铝合金电缆,yjhlv22铝合金电缆。于铝合金导体在技术上解决了纯铝导体氧化性能、抗蠕变性能、导电性能和电气连接性能等方面存在的缺陷,黔东南铝合金电缆,使其在技术上可替代铜芯电缆;在经济上铝合金电缆比铜芯电缆成本低40%;在资源利用上铝合金电缆的应用更符合我国铜贫铝富的资源结构,更符合***经济长远发展战略方向。因此,在短短的几年间,铝合金电缆的技术与应用在我国已呈迅猛发展之势。相同电缆截面下,偏大的电阻必然造成线损偏高,降低能源利用效率。我国城市建筑用电缆已超过电缆总用量的一半,在我国城市高层建筑低压回路中,分支线路用电缆约占了电缆总用量的50%左右。
目前,我国铝合金电缆在城市高层建筑低压分支线路设计与应用上还存在缺陷,主要采用设电缆或采用穿刺线夹分支。敷设电缆占用空间大,增加了工程造价;对于穿刺线夹连接分支电缆技术存在安全隐患,且缺乏对其分支连接性能的验证依据。同等截面的铜芯电缆比铝合金电缆的载流量高出30%以上,显然更能满足城市供电可靠性的要求。JISC 2810—1995《户内配线用电缆连接附件通则——不可拆卸型》和GB/T 9327—2008/IEC 61238-l:2003《额定电压30 kV(U0=36 kV)电力电缆用压接和机械连接金具第1部分试验方法和要求》是对导体长期运行可靠、适应性验证标准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