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论是一门既古老又时髦的理论,古今中外有关人格理论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梳理,搞清人格概念的基本内涵,人格结构的基本成分及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什么具有双重人格的内在原因。
(一)人格的基本概念人格,是一个很常用的名词,但实际上,由于人格作为基本概念,涉及到哲学、***、***、心理、社会、生物等学科,对人格的定义各有各的看法,据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1937年统计,人格定义已达50多种,而且至今没有一种是众所公认的。我们评论某人的人格高尚或卑鄙,那是***学意义上的理解;说某人造谣***,污辱别人人格,是法学意义上的理解;说一个人孤言寡语,精神忧郁,存在***,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理解;说一个人行为怪僻,难以相处,人格不太健康,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理解;广告词中常有某种服装或化妆品能为你的人格增添光彩,这是生物学意义的理解。那么人格的基本概念究竟是什么?英文人格personality一词源自拉丁文的persona,意为“面具”,包含有将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的意思。就是说在生活这个大290舞台上,每个人就像一个戴着“面具”的演员,展现给别人的外部形象,与真实的自我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人的存在状态实际上是外展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的矛盾复合体。因此从哲学意义上说,人格就是人的思想品质等内在本质和言论行动等外在表现的矛盾统一体。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格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全部心理过程综合特性的体现,并通过人的思想、品质、性格、意志、情感、气质、能力等心理特征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二)人格的构成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1.本我(ID,又译伊特、原我)是人格中***原始、***模糊和***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仿佛是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这些原始的本能和欲望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2.自我(EGO)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从本我分化出来的这一部分由于现实的陶冶变得渐识时务,不再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它在同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对外感受现实,正确认识现实和适应现实,对内控制本我中本能欲望的宣泄。3.超我(Superego)超我也称为理想自我、自我典范,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被认为是形成***后人格的***文明的一部分,是一切道德准则的代表。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弗洛伊德认为,超我反映着人们从小生长的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超我中的“良心”和“自我理想”的***性,相当于儿童时期父母对小孩错误的或正确的行为施行惩罚和奖励的职权,“良心”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自我理想”则确定道德行为的准则,并对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内心奖励。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弗洛伊德人格构成中的本我,相当于描述人的本能的自然属性;自我,相当于通过学习和和实践,人能够自发地根据社会准则和道德标准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属性;超我,则属于达到“慎独”这一道德***高境界的理想人格。
人具有贪图享受、趋利避害、满足各种生理需求的动物本能,但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这些自然属性必然受到人所生活的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等领域的行为准则的制约。在三者的关系中,人格的超我层面,则是基于***和道德***准则而形成的,对社会的目标或理想的体认,以及对个体和社会活动善恶是非的确定。本我虽然是本能的功利和欲望,但它是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不可缺少的驱动力。自我的作用,就是在社会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本我的原动力不断推进个人和社会发展,同时不因本我的盲目冲动而失控脱轨,使社会保持和谐有序,让社会总是维持在追求超我的目标或理想的轨道上。291但是,人的自然欲望和社会各种行为规范的要求并不总是一致的,两者的矛盾和冲突,就是双重人格产生的深层原因。在特定的条件下,当理智制约不了欲望,要做违背社会行为准则的事情,又不想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和行为规范惩罚,或者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就只好披上各种伪装,或制造种种假象,把真实的自我包裹起来。
(三)心理防御机制及对双重人格的正确引导弗洛伊德曾把自我和本我的关系比作骑马的人和他的马之间的关系,认为马提供了运动的力量,而骑马人则具有决定方向和指导他那有力的坐骑的大权。但也有时会出现不合理的情形:骑马人必须得按马自己所要去的方向来指导他的马。当欲望、感情战胜了理智,自我虽然享受到了快感,但又会因自我同时受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三个严厉的主人管束,“它感到自己在三个方面被包围了,受到三种***的恐吓。如果它难以忍受其压力,它就会产生***作为反应”。
***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用一定的方式调解冲突,缓和三种***对自身的威胁。使现实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受,本我又能有满足感。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mecha-nism)。对于个体来说,不会采用所有可能的防御机制,而只会有选择地采用其中的某些机制,这些机制就可能在其自我中固定下来。
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下述几种。(1)压抑。一些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冲动、欲望被***,但被压抑的冲动与欲望并未消失,仍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寻求满足。(2)投射。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3)否认。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痛苦的事件。(4)退行。当遇到挫折和刺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境。(5)固执。心理未完全成熟(如一***害怕担负起工作和家庭的责任,心理发展停滞在青少年水平)。(6)升华。把为社会、超我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如将攻击性的欲望转化为竞技场上的拼搏)。(7)置换。因某事物而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去,就转移到另一对象上去了(找个“替罪羊”发一通火是***常见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8)抵消。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自己的真实感情(如儿童以***桌子碰疼了自己的手的方式抵消由疼痛引起的不快)。(9)反向形成。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之中的相反的行为(如闯了祸的员工当上司追究责任时,会随口说“不是我干的”)。这九种心理防御机制虽然不***,并且也不可能在每个人身上同时表现出来,但足以说明,人格的构成及其作用是极其复杂的。为了使构***格的本我、自我、超我这三种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达到均衡、协调,弗洛伊德从人格各构成成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出发,进一步说明人格动力及健康人格的标准。
本文来源: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