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代晚期铸造技术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如司母戊方鼎的鼎身和四足是整体铸造的,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浇铸而成,根
据其体积和重量估计,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公斤以上,冶铸时必须有较大的熔铜炉,且有可能采用经地槽流注的方法进行浇铸。
商代晚期还发展了铜镶玉的技术,例如妇好墓出土的玉援铜戈即是将玉戈援纳入铜内的陶范中铸成。藁城等地发现的铁刃铜钺也是采用这种技术铸成的。铭文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铜器上至今未见铭文












给广场兽面纹铜鼎定做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另一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但争议一直不断,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于是在此后出版的《辞海》对“司母戊鼎”作了这样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做。如今,把“司”改为“后”,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可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向当时驻安阳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队长黑田荣报告此事。大部分***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改为“后母戊”[4],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1959年,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一件青铜器,这件器形独特、纹饰奇绝的青铜器,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龙舟,被学界命名为“龙形觥”。龙形觥独特的造型与花纹装饰,与同时期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相区别,龙形觥所属的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遗址就是商代晚期方国文化系列。这件青铜器 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长腹弧鼓,后端截平,背部为弧曲形长盖,内有横榫与器腹扣合。盖面***有一蘑菇形钮。器身口沿外附有两对贯耳,用来把龙形觥吊起加热酒,另一端没有封口是用来散水蒸气的.器物底部有长方形矮圈足,放置平稳,整体如一停泊的龙舟,造型独特,独具风采。雕塑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是金属工艺品等产品***生产加工的公司,拥有完整、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器身遍饰华丽精美的图案,盖面为逶迤的龙身,与器物前端的龙头相衔接,两侧衬以漩涡纹和云纹。




1959年,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一件青铜器,这件器形独特、纹饰奇绝的青铜器,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龙舟,被学界命名为“龙形觥”。[5]
相传姜子牙本是石楼人,后去太原做官,其岳父去世时,姜子牙送龙形觥予岳父陪葬,这座被发掘的古墓,正是姜子牙岳父的墓葬。如今,这件“龙形觥”就静静地躺在山西博物院二楼“夏商踪迹”展厅内。[6]
它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前端龙首昂翘,瞪目张角,龇牙咧嘴。长腹弧鼓,后端截平,背部为弧曲形长盖,内有横榫与器腹扣合。盖面***有一蘑菇形钮。器身口沿外附有两对贯耳,用来把龙形觥吊起加热酒,另一端没有封口,用来散气。[7]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