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鼎多敛口、硕腹、附耳、三短足、均有盖,盖上有三环。类似造型的青铜鼎在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墓葬中多有发现,可见当时铸造数量之大,使用范围之广。这时期未见有绝大的鼎,传世的大半约高一尺许。铜鼎是从陶制的三足鼎演变而来的,用来烹煮食物,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礼器之一。这件鼎为商代后期制品,至今器底仍保存有烟复。整体装饰繁杂、精细,圆润的鼎身配以圆涡纹、风鸟纹、蝉纹等纹样,造型和装饰协调自然,堪称商代铜鼎中的佳作。
铸造这样大型的青铜器,首先要分别铸出部件,然后再合铸成为一个整体,工艺十分复杂。铸造时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
2011年3月底,中国***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母戊鼎正式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移至该馆,亮相时鼎前的标牌已赫然显示“后母戊鼎”。2005年,大鼎回归安阳“省亲”,已经85岁的吴培文在殷墟门口,时隔59年终于再次与大鼎见面。央视播出后,随即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司”“后”之争也由学界扩展到社会争论,令人尴尬的事情出现了:中国***博物馆、殷墟博物苑、中国文字博物馆三个中国举足轻重的博物馆,在展示同一件青铜大鼎时,出现了不同的称谓,位于首都的中国***博物馆称“后母戊鼎”,而在其出土地——殷墟、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它的释名为“司母戊鼎”。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