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弥勒佛铜雕可量尺定做
作者:艺都雕塑2020/5/4 20:23:57





后秦释僧肇《注维摩诘经》:“弥勒菩萨。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波罗门之子。”

法华嘉祥疏二曰:“弥勒,此云慈氏也。过去值弥勒佛发愿名弥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经,弥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说慈心三昧经,故曰慈也。

华严经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天台净名疏五曰:“言弥勒者,有云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布袋和尚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与之生气计较,而是用幽默风趣的方式——问路白云头,一笑置之。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国人称为慈氏。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无胜。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

俱舍光记十八曰:“梅怛,此云慈。俪药,此云氏。菩萨于慈姓中生,从姓立名,故名慈氏。旧云弥勒,讹也。”

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梅怛丽药,此云慈,即旧云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缘:一值慈佛发心,二初得慈心三昧。因以名焉。言弥勒或云梅低黎,并讹也。”

慧苑音义下曰:“弥勒,具昧怛[口*履]曳,此翻为慈氏也。”慧琳音义十四曰:“弥帝隶,古云弥勒,皆讹略不正也,正音云每怛哩。”


作为菩萨中忍辱的代表,弥勒菩萨的忍辱更有其典型意义。弥勒菩萨转世的布袋和尚,曾到处化缘,将化来的物品分给穷苦大众。在他化缘的过程中,曾遇到很多人的白眼,但他并不作辩解,也不以为意,而是默默忍受下来。他曾在弥勒偈语中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且在自欺之士,尤因是儱侗真如,颟顸佛性,徒事侈其口谈,实则高下不辨,乱统瞎摸,究何所益。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本偈语就表现了他善于忍辱的精神。偈语中的“钵”是和尚化缘的碗。头两句说他行万里路,吃千家饭,是个游方。“青目”是眼珠子放在正中,正眼视人表示对人喜爱和热情,与“白眼”相对。这句是说布袋和尚在化缘中经常遭到冷遇,甚至连问一下路也有人不理不睬。因此他只好向白云问路。


这首偈语的人生哲理是:世态炎凉,人在社会,常常会遇到一些惯用白眼看人的人。布袋和尚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与之生气计较,而是用幽默风趣的方式——问路白云头,一笑置之。他就以这种忍辱的方式,不仅不给人难堪,还使自己保持了平和的心态。

弥勒菩萨的忍辱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对于弥勒菩萨的忍辱,在弥勒《忍辱偈》中有云:“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他也省力气,我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这知消息,何愁道不了。”


商户名称:唐县艺都雕塑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