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技术、美术、音乐文化成就于一身,精心铸造的一种礼乐器,从约公元前二世纪流传至今。在古代常用于祭祀赛神、祈年求雨、节庆***、发号集众和指挥作战,是社会财富和的象征。
铜鼓是广西民族文化之瑰宝,每年广西壮、苗、瑶、彝、水等民族仍在使用铜鼓进行欢庆春节、青蛙节、跳弓节、祝著节、民歌节等喜庆活动。
目前市面常见的广西铜鼓多用纯铜/青铜和现代工艺精密铸造而成,更具欣赏、收藏、馈赠、纪念之价值。壮族铜鼓是广西的旅游工艺纪念品,被选为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礼品。
目前铜鼓多摆放于办公居家等场所,适合送外宾,国外友人,集团公司的开业乔迁之吉祥礼品。故有“得铜鼓2、3面者可称王”,今有“铜鼓一响,百业兴!”之寓意,
铜鼓是壮族及先民铸铜工艺的代表作。春秋到明清时期,都有铸造和使用。铜鼓早源与陶釜,个体不大,从素面无纹到有简单的纹饰。汉以后到唐,逐渐向雄浑高大、精美稳重的方向发展。唐以后又逐渐变小。明清以后,这一传统技术就消失了。
民间传世铜鼓基本上都是麻江型,经过数百年、上千年的不断使用,如今破损已经十分严重。***直观的纹饰则是写实图案,如鼓面中心的太阳纹,主晕中的翔鹭纹,竞渡船纹、羽人舞蹈纹。广西的白裤瑶族在的仪式中都要敲铜鼓,据南丹里湖生态博物馆课题组的调查,在所参加的六次仪式所观察到的约100余面铜鼓中,近一半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蛮降寨一陆姓人家收藏有5面铜鼓分别叫米水、米漏、米土、米麦、米姐(音译)。鼓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裂痕,没有一面是完好的。那坡县彝族在跳弓节所用的两面铜鼓,破损相当严重。
铜鼓如果继续这样使用下去,这些破损的铜鼓用不了几年了。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