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的装饰花纹,常见以下几种:太阳纹是铜鼓普遍的鼓面中心饰纹,它有两种表现形式,滇系的太阳纹光芒呈长的锐角,而粤系的太阳纹光芒则细长如针。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是广西铜鼓大发展时期,铜鼓遍布广西各地,形成郁江——浔江两岸、云开大山区、六万大山区几个分布中心,巨型铜鼓竞相鼓铸。蛙纹是富特色的一种装饰,均作立体浮雕状,有四只、五只、六只不等。这些蛙有的全部面向鼓心,有的背向鼓心,有的向一个方向旋转。有趣味的是叠蛙,也称累蹲蛙,大蛙背上蹲小蛙,有多达三四层的。鹭鸟纹:鸟头有大的羽冠,作飞翔状,姿态优美。此外,还有舞蹈纹、竞渡纹等。
铜鼓多在欢乐和喜庆的场面中出现,但过去在苗族和瑶族的活动中敲击铜鼓却是必不可少的仪式。北流型、灵山型.大多数冷水冲型浇口设在鼓侧的范缝上,缝隙式浇注,使青铜台金熔液沿着铸型自下而上通过缝隙浇口由两面注人型腔,液流乎稳,充填迅速。生活在我国广西北部山区的瑶族同胞至今在送葬之前还连续不断地敲击铜鼓:铜鼓声音宏亮、深沉,鼓声可以把死人离开人间的不幸消息传到很远的村寨,以便他的亲友赶来参加葬礼。敲击铜鼓亦可召唤前来护祐死者的,使他平安到达另一个世界。敲击铜鼓伴随歌舞,常常与祈年禳灾等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我国历代诗人墨客对南方少数民族敲击铜鼓,载歌载舞赛神的情景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描绘。如唐代诗人温庭筠在《河渎神》中咏道:“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徘徊。水村江浦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离别橹声空萧索,玉容惆帐妆薄。青麦燕飞落落,卷帘愁对珠阁。”
广西发现铜鼓的类型比较齐全,在中国境内已发现的八个类型当中,广西已发现的就有七个类型,即: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从历史发展过程来分析,战国时期的铜鼓在广西境内主要分布在右江流域,汉代铜鼓则沿南盘江、右江东下,到达郁江、浔江流域,分布于西林、隆林、百色、贵港、桂平、藤县。发现的类型如此之多,实为中国之。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各级部门收集保存的铜鼓有610面之多。北流县六靖镇出土了目前铜鼓,在古铜鼓分类上被命名为粤系“北流型”(甲型),目前存于广西博物馆。
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纹如织簟,或为人形,或如琰壁,或尖如浮图,如玉林,或斜如豕牙,如鹿耳,各以其环成章,合其众纹,大类细画圆阵之形,工巧微密,可以玩好。1、七绝·赠水族水书学者韦世方序:韦世方从事水族文化研究,参与水书《寿寅卷》、《金堂卷》、《日历卷》等近十个卷本的翻译、注音和修稿。铜鼓大者阔七尺,小者三尺。所在神祠佛寺皆有之,州县用以为更点。……亦有铜鼓,方二尺许者,极可爱玩,类为士大夫搜求无遗矣。这种铜鼓造型美观,纹饰精细,蟾的形象富有变化,生动传神,能给人产生美感,“可以玩好”,引起士大夫的广泛搜求。可以说,在人们的心目中铜鼓是一种有着极高艺术价值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