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民族中有很多的风俗。在彝族的丧礼中,舅家必要赶来送丧,舅家一到,死者的女儿不论出嫁的也好,未出嫁的也好,边向舅家敬酒边哭边唱:“阿舅啊,……请把交给女儿,见到如见面,永远不忘母恩情。”阿舅看到外甥女讨,就一边安慰一边把死者的分给外甥女。已出嫁的姑娘便将带回夫家中,未出嫁的女儿则把作为自己以后出嫁的嫁妆品。这类民俗事项目的都在于与死者保持和建立一种特殊的密切关系。
古代濮越民族的生活习性对其葬式产生了深刻的。纵观我国崖葬的葬具,公墓特惠,虽然样式不少,公墓价钱,但般形棺是早期的典型形制。从发掘情况看,公墓***,东南地区的崖葬棺具的船形虽不如西南地区的显著,但都是用圆筒森林半开刳成,整个棺具极似独木舟,这也是船的一种,是舟的原始型。古濮越人生前善于用舟,死后以船为棺安葬,乃自然之事。 类似情况,在南太平洋的萨摩亚人和越诺人中也有。由于他们为海岛人家,非船不能生,而以死者生前使用的船作为葬具。因此船形之棺,应是肇始于独木舟。
而中国少数民族的报丧习俗更是别具特色。比如,云南一带的怒族用吹“竹号”来报丧。竹号的数目根据死者的年龄、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未婚的青年只吹一个,有儿有女的吹两个,头人吹三个,巫师吹四个。在中甸、维西一带,不少民族用吹牛角来报丧,也有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吹海螺。景颇族、拉祜族、黎族、滇南瑶族等少数民族用放枪来报丧,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话则敲锣。在景颇族中放枪的数目还有严格的规定,沧州公墓,死者是男性的话放偶数,死者是女性的话鸣奇数。有关学者认为前两种可能是属于早期的报丧形式,而后两种则是属于后期的现象。在贵州省、北盘江流域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报丧更具有特色。他们的报丧仪式是丧家请来邻寨的青年,两人一组,手里拄着拐棍,到所有的亲友家去报丧。当人们见到这样的人进寨,就知道是报丧的人了。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