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国少数民族的报丧习俗更是别具特色。比如,云南一带的怒族用吹“竹号”来报丧。竹号的数目根据死者的年龄、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未婚的青年只吹一个,有儿有女的吹两个,头人吹三个,巫师吹四个。在中甸、维西一带,不少民族用吹牛角来报丧,也有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吹海螺。景颇族、拉祜族、黎族、滇南瑶族等少数民族用放枪来报丧,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话则敲锣。在景颇族中放枪的数目还有严格的规定,死者是男性的话放偶数,死者是女性的话鸣奇数。有关学者认为前两种可能是属于早期的报丧形式,而后两种则是属于后期的现象。在贵州省、北盘江流域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报丧更具有特色。他们的报丧仪式是丧家请来邻寨的青年,两人一组,手里拄着拐棍,清颐园公墓位置,到所有的亲友家去报丧。当人们见到这样的人进寨,就知道是报丧的人了。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丧礼中的孝道有很多表现,比如在山东,民间丧礼中的“圆坟”习俗,清颐园公墓,圆坟在葬礼后两三天举行,黄县民间把圆坟又叫“送衣坟”。送衣坟就是死者家属把圆坟的东西赠送给已出嫁的闺女。圆坟之后,娘家给闺女一个白柳条篓子,内装、镜子、蜡烛和菜之类的物品。闺女带回婆家后,立即把早已准备好的供菜、包子和面鱼等五种东西送回娘家。据说,姐妹之间谁先送回娘家,谁就能过上好日子,这其中也体现了孝义必有好报的观念。
中国这个千年礼仪之邦,对于人生的这一终环节,素来十分重视。在孟子的理想社会图景中,有一项内容,清颐园公墓价位,是“使民***送死无憾”。送死,是说后辈送前辈,在孟子心中将之提高到与***一样的地位。同时,送死也是顺死,是较为安详平和的死,像中国人经常说的“喜丧”指的就是顺死。死有不及成年而亡的,清颐园公墓在哪,是为夭亡,有遭受横祸而亡的,是为横死;有寿终正寝的,有终于故土的,也有客死他乡的……人有幸有不幸因此,在华夏文明传统中,生者不但不与死者割断联系,相反却以各种方式极力保持和死者的联系,这在民间葬礼的很多习俗中有很多表现。比如,中国人的孝道观念中极为强调血脉延续的意义,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河南孟县民间的丧礼中即有这样的习俗:入棺后,要给死者盖上大红被子,然后从被子的尾端横剪一条交给儿媳,据说这可以传后代、续香火。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