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随着流行音乐的兴起,一些传统的民族歌曲可能都不怎么听过了。我们正在离民间音乐越来越远。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和歌曲比前代音乐更有吸引力。像我了解过的民族乐器就有扎木聂,扎木聂,又称扎年。
它是藏族弹弦乐器。因其设六弦,故又称六弦琴。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它常用于歌舞和弹唱伴奏,也用于器乐合奏或独奏。像这样的乐器还有像琵琶,天鹅琴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这些民间艺术。
扎木年,又称“扎年”“六弦琴”,我对这种乐器有直观的认识是在日喀则珠峰文化节上,只听一声“拉索”的呼喊之后,一群身着红色藏装的藏族人边歌边舞蹈,大皮靴把舞台的木地板跺得“砰砰”响,让人看得热血沸腾。铜钦一般约长3米左右,大的可达五米以上,他音色低沉而威严,仿佛具有某种所向的气势,在西藏铜管乐中体形大,音量大。他们跳的是藏族的传统“堆谐”——踢踏舞《飞弦踏春》,手中弹着的正是六弦琴。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自古以来“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玛曲一带主要流行的“鲁”和“拉伊”,流行的舞为“卓”和“噶尔”等。
“鲁”:是安多地区方言中对酒的一种歌唱形式,主要在节日聚会,婚姻出嫁时演唱,用以抒发情感,烘托气氛,表词达意。它的语言含蓄生动,比喻形象贴切,曲调比较短小,但音域宽广,音调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拉伊”:意为“山歌”或“情歌”,所唱内容多为爱情题材,也有少数赞美家乡风气和草原景色的。键盘乐器相对于其他乐器家族而言,有其的优势,那就是其宽广的音域和可以同时发出多个乐音的能力。一般不能在家里唱,只有在远离帐篷和长辈的地方才能唱。拉伊的歌词多用比兴,语言生动浪漫,曲调高亢自由,音域高远奔放,节奏显明,散拍中有规律,规律中有自由。
在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和歌曲比前代音乐更有吸引力。像我了解过的民族乐器就有扎木聂,扎木聂,又称扎年。它是一种长得类似于二胡的乐器,是一种弹拨乐器,通常同于乐器合奏以及独奏、伴唱、伴舞等等,可以说是用途非常的广泛。
扎木聂多分为四种规格,其尺寸和用途分别为:低音扎木聂,琴身全长126厘米,共鸣箱长48厘米,面宽20厘米。弹拨乐器除独弦琴外,多以码(或称柱)划分音高,竖式用相、品划分音高,分为无相、无品两种。仅用于正式演出场合;大扎木聂,琴身全长111厘米,共鸣箱长27厘米,面宽16厘米。用于平时一般演奏;中扎木聂,琴身全长103厘米,共鸣箱长27厘米,面宽14厘米。
也用于平时一般演奏;小扎木聂,琴身全长81厘米,共鸣箱长23厘米,面宽13厘米。整体音乐以管弦乐为主,藏族的特色乐器“扎木聂、达玛鼓”等都会用到。专为儿童演奏使用。以前的扎木聂,多由藏区工匠制作。本世纪60年代以后,内地的许多民族乐器厂家也开始制造扎木聂,共鸣箱多采用蟒皮蒙面,琴背不刻竖向凸条花纹或粘以木条,演奏时琴身容易滑动。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扎木聂两件,其中一件通体桑木制成,全长108厘米。伴奏乐器也发展为横笛、扎木聂、扬琴、铁琴(藏二胡)、必旺(藏京胡)、根卡和串铃等七种。共鸣箱呈半葫芦形,长30厘米,上半部蒙薄木板,中间开有弯月形出音孔,孔长11厘米,下半部蒙以羊皮,面宽18厘米。琴头后弯呈圆弧形。弦槽两侧各置三轴,弦轴花梨木制,呈圆锥体,轴顶为圆球状。琴颈细长,上粘花梨木指板,不设品位,中间的空槽与共鸣箱贯通。竹制桥空形琴马。
尾柱较短,上设铜制缚弦,张六条丝弦。还有一种鹰笛,管身长28厘米,上端管径2厘米,下端管径1厘米,管身开七个按孔(前六后一),上端正面开一个方形吹口。此琴来自藏族民间,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另一件扎木聂又称藏族五弦琴,琴身用一整块核桃木制作,全长64厘米。 共鸣箱呈扁圆形,是在整木下部挖凿出腹腔,正面蒙以山羊皮,皮面四周由两圈铜泡钉固定,琴箱长18.5厘米、面径17厘米、厚4.2厘米。琴头上部雕刻羚羊头为饰, 线条粗犷 、造型逼真,琴头下部开长方形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五个弦轴(左二右三)。
弦轴用红木旋制而成,为提琴弦钮式,轴长8厘米、柄宽2.6厘米。琴杆短而宽,前平后圆,杆长32厘米、上宽3.6厘米、下宽4.6厘米、杆厚3.4厘米,正面粘以红木指板,板厚仅0.3厘米,不设品位。
琴马老竹制,呈四空桥式。张五条丝弦。发音清脆而明亮。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