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钟铸成后,本置于邳州阳山寺,何时运来淮无可考。金天德大钟自被置于北门角楼之上,便承担起了为淮城居民报时的使命,由淮安卫守门士兵专门派出一人每日负责撞钟。据清《乾隆淮安府志》、《同治重修山阳县志》记载,此钟“本在北角楼,俗称钟楼,角下有铁人,不知何时移入城楼”。民国《续纂山阳县志》记载:“金天德大钟在北门城楼”。***成立后,1958年淮安县人民于府学遗址建青年公园,将此钟移入公园钟亭内,六十年代初在公园北侧建立了县文化馆,此钟即存放在文化馆院内。1982年勺湖园建成对外开放,淮安市人府将此亭移于园内,并建钟亭一座。


钟的节奏感强,它能表达人们的欢乐喜悦,又可以在生产劳动中协调人们的劳动步伐、在舞蹈中使舞姿整齐优美、在练兵中使士兵步伐一致,以振军威,因而在劳动生产中***需要这种乐器。《诗经》中有不少诗篇都记载了钟的演奏。又云因淮安新城地下因黄淮水势数次上涨,恐城有***,故铸造铁人一个用以镇之。如:《关睢》:“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自唐代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竞相铸造各种朝钟、佛钟、道钟、乐钟,并且越铸越大,以求达到彰显自己神权和政权的地位来巩固统治的目的。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巨型铜钟,重量达数十顿,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体积重量,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大型铜钟有十几吨重,制作起来肯定要比规格小的铜钟要复杂很多,首先要设计出要求的铜钟模型,尺寸规格都不要错了,这个是一个很严谨的问题
常见的大钟有三种类别,唐朝时期的“平直形”钟口铜钟,唐宋时期的“浅波形”钟口铜钟,以及明清时期的“喇叭形”钟口铜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铜钟在不失其自身意义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化元素。明清时期大钟的钟壁在钟口处都有外扩,呈现出所谓的“喇叭形”;铜钟的壁厚,由唐钟的均匀分布,演变为从上往下逐渐增厚,避免了早期大钟重击易裂的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