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慈塔陵让百年之后的人独享生态园林和***陵寝
紧邻规模宏大的东五台寺,这里土地纯净、水流环绕、假山耸峙、瀑布飞溅、缭绕、佛光普照。仿佛走进佛门净地的天然仙境。园内除设立一般墓区外,还为信徒设立了伊甸园,为信仰的居士们设立了菩提园,为军人设立了军魂园,为早逝的孩子设立了天使园。百年之后,魂归故里。德慈塔陵让百年之后的人独享生态园林和***陵寝。让家人放心,逝者安息!
不能尽孝,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就等于精神支柱的崩塌
不能尽孝,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就等于精神支柱的崩塌。中国这个千年礼仪之邦,对于人生的这一终环节,素来十分重视。在孟子的理想社会图景中,有一项内容,是“使民***送死无憾”。送死,是说后辈送前辈,在孟子心中将之提高到与***一样的地位。同时,送死也是顺死,是较为安详平和的死,像中国人经常说的“喜丧”指的就是顺死。死有不及成年而亡的,是为夭亡,有遭受横祸而亡的,是为横死;有寿终正寝的,有终于故土的,也有客死他乡的……人有幸有不幸因此,在华夏文明传统中,生者不但不与死者割断联系,相反却以各种方式极力保持和死者的联系,这在民间葬礼的很多习俗中有很多表现。比如,中国人的孝道观念中极为强调血脉延续的意义,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河南孟县民间的丧礼中即有这样的习俗:入棺后,要给死者盖上大红被子,然后从被子的尾端横剪一条交给儿媳,据说这可以传后代、续香火。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报丧仪式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报丧仪式,旧时北京的讣文是比较严格的。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把消息告诉给亲友。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比如“不孝某某等,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其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时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衰此讣闻。某日接三,某日唪经。”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颡”之类的文字。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