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自行研制和生产了首台计算机,其占用面积大约为100 m2以上,现在的便携式计算机只有书包大小,而将来的计算机可能只与钢笔一样大小或更小。计算机体积的这种迅速缩小而其功能越来越强大就是半导体科技发展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其功劳主要归结于:(1)半导体芯片集成度的大幅度提高和晶圆制造(Wafer fabrication)中光刻精度的提高,使得芯片的功能日益强大而尺寸反而更小;(2)半导体封装技术的提高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印刷线路板上集成电路的密集度,使得电子产品的体积大幅度地降低。
芯片线宽的缩小对刻蚀本身的准确度以及重复性有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多次刻蚀要求每一个步骤的准确度足够高,才能使得整体生产的良率保持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除了对于刻蚀整体步骤数有明显增加外,还对每一步的刻蚀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端制程占比持续提升的大背景下,晶圆厂对于刻蚀本身的资本开支也在大幅提升,在整体制造工艺未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晶圆代工厂中刻蚀设备的占比将持续提升。
离子束刻蚀的原理是把惰性气体充入离子源放电室,并使其电离形成等离子体,然后由栅极将离子呈束状引出并加速,具有一定能量的离子束进入工作室,射向固体表面,撞击固体表面原子,使材料原子发生溅射,达到刻蚀目的,纯属物理过程。采用离子束对材料表面进行抛光,可使材料表面达到较小粗糙度。
清洗槽(也叫酸槽/化学槽),主要有HF,,H2SO4,H2O2,HCL等酸碱液体按一定比例配置,目的是为了去除杂质,去离子,去原子,后还有DI清洗。IPA是,就是工业酒精,是用来clean机台或parts的,是为了减少partical的。
刻蚀工艺顺序位于镀膜和光刻之后。简单来说,刻蚀机的作用就好像是雕刻中的刻刀一样,利用光学-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物理等刻蚀方法,将晶圆表面附着的不必要的材质进行去除,留下的就是晶圆所需要的材质和附着在其上的光刻胶。然后再多次重复上述步骤,就可得到构造复杂的集成电路。
化学清洗槽(也叫酸槽/化学槽),主要有HF,,H2SO4,H2O2,HCL等酸碱液体按一定比例配置,目的是为了去除杂质,去离子,去原子,后还有DI清洗。IPA是,就是工业酒精,是用来clean机台或parts的,是为了减少partical的。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