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与文学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的,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酒在中国是寄托情感的媒介、粮食酿造的精华,更加是酒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酒真的是放的时间越长越就越好吗?
在人们的印象中,酒,尤其是白酒存放得越久味道就越香,事实真的如此吗?
然而,不是所有的酒都可以期地存放,如黄酒、葡萄酒、红酒、果酒等都有保质期,过了保质期还是不喝为好。
另外,真正的“陈年酒”是指在密封的酒桶中酿造存放的酒,而不是家里用瓶密封的酒,装瓶后的酒好在三年内喝完,存放时间过长即使不变质,也会产生酒精度降低、酒味变淡等品质下降的问题。
所谓酒没有保质期是一种误传。
酒在酒窑里或橡木桶里,是时间越长越好,但是出厂之后,保存条件和在酒窑里或橡木桶里都不一样了,实际上都有保持期的。
啤酒保质期是3个月,开瓶之后,当天必须喝完;红酒、葡萄酒等保质期较长,有的干红葡萄酒可以放置10年左右;对于白酒,要看酒精度与厂家,品牌厂家所生产的40度以上的白酒时间放长点没问题。
而且,不是所有的白酒都适合长时间存放的,能适合长时间存放的酒是一些度数比较高的酒,这种度数高的纯粮酿造的酒存放的时间越久,其香味会变得越浓厚纯正。
这是因为酒在存放过程中,酒中的醇类会和有机酸起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被称作酯化反应,它产生多种酯类物质,各种酯类都具有各种特殊的香气。
由于酒中的酯化反应相当缓慢,因此,酒一般需要贮存三四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
这也是酒没有保质期以及酒可以长时间存放的缘故。
但是酯化反应到达一定程度后,就会达到饱和,酯化反应就会停止了,不会产生更多的酯,其味道也就不会越来越香。反而随着时间的增加,酒精会有一定的挥发,酒精度也会下降。这时酒就会味道变淡。尤其是中低档酒,这些酒是用食用酒精和香味剂勾兑而成的,更不适合长时间存放。
所以说要想存酒就选择一些度数高的纯粮酿造酒,这些酒时间久了会产生更加温润绵柔的味道,当然酒的价值随之也就上去了。
酒文化与社会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深入人们日常活动的各个领域,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逐渐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
在中国各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社交活动中,酒与民风民俗保持着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诸如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日寿庆、庆功祭奠、迎送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成为必备物品。农事节庆时的祭拜庆典借酒缅怀先祖、寄托追求丰收富裕的情感和意愿;村中乡饮时,乡里邻居间的欢乐融洽、亲密友好气氛,因为酒的兴奋作用和亲和作用而达到。男婚女嫁是人生终身大事,在隆重的婚礼中,喜庆的婚宴充满着民间特有的欢乐。***之酒,表后人忠孝之心;生日寿庆之酒,显人生之乐趣;亲友相聚之酒,叙手足之情谊。总之,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以举行,悲喜情感便无所依托。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