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白酒起源
一种说法,起源于诏代,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赵希鹄写的《调燮类编》中说:“烧酒醉不醒者,急用绿豆粉粉荡皮切片将筋撬开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说:“生姜不可与烧酒同用。饮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饮白酒忌诸甜物”(卷三)。
以上引文中所说的“烧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单从名字相同还不可定论。有人认为我国民间长期相沿,把蒸酒称为烧锅,烧锅生产的酒即为烧酒。但烧锅之名起源于何时,尚待考证。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论据尚欠充分。
另一种说法,元代时(1271—1368年)由国外传入。
元时中国与西亚和东南亚交通方便,往来频繁,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认为“阿刺古”酒是蒸馏酒,远从印度传入。还有人说:“烧酒原名‘阿刺奇’,元时征西欧,曾途经阿刺伯,将酒法传入中国。”章穆写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语也。”现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为译音,是指用棕榈汗和稻米酿造的一种蒸馏酒,在元代曾一度传入中国。
再一种说法,是明代学家李明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除说明我国烧酒创始于元代之外,还简略记述了烧酒的酿造蒸馏方法,故人以为可信。
酒礼习俗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 除了信奉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的风格。
如何品味白酒,那些小诀窍你知道吗?
观其色
观察其色泽是否清澈透明,有无悬浮、沉淀物等。
方法:举起酒杯,观酒液的透明度,再逆时针转动酒杯,观酒液的挂杯度,白酒挂杯痕迹明显、均匀,像丝绸一样,杯中酒液清澈透明,没有丝毫杂质。
闻其香
用鼻闻白酒的香气,检验其是否具有该香型悠美的香气,有无其它的异杂气味等。
方法: 将酒杯倾斜靠近鼻尖,自然吸气,手慢慢将酒杯在鼻前晃动,感受酒香扑鼻。白酒的气味可以使人身心愉悦,香气中带有如粮食、果实、花朵等自然香味。
尝其味
酒在口的时候一定要小口,让酒在口中舌头的不同部位来回转动,这样我们就能的品到白酒的味道,如果酿造工艺十分好的白酒,口感敦厚,绵软悠长。
方法:1、每次入口量以0.2-2.0ml为宜。(一小口)2、酒样布满舌面,仔细辨别其味道。3、酒样下咽后,立即张口吸气,闭口呼气,辨别酒的后味。4、品尝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3次。每次品尝后茶水漱口,防止味觉疲劳。
品酒并不是喝酒,品酒是一门学问,品酒并不是大师们的,掌握它,你将真正享受到酒的美妙!不喝酒的人可以用筷子蘸点白酒让嘴唇沾点白酒,用舌尖舔嘴唇,嘴唇都是是甜的。后说再几句,好的酒不一定很贵,很贵的不一定好喝,自己学会了品酒的技巧,酒的好坏由自己的心去判断(人不同口味也有差别)。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