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国内发展
在中领域,中国机床能力孱弱,与制造大国的地位非常不般配。又由于这是工作母机,会让整个制造业承受极大的风险。那么,中国机床业如何才能发展壮大呢?这需要服从机床自身的客观规律,在战略制定上也需要排除非理性因素。
同样是发展和民用的机床,那么“保军”和“保民”的思路是不同的。如果只是“保军”,那么国产机床产业基本够用,只是效率和成本的问题。而如果振兴民用机床产业,那就需要系统思维,建立一个健康良性的机床生态。机床攻关,需要持久之功,不是集中力量几个重大专项就能万事大吉。它需要细腻的政策和极大的耐心,涓涓细流如《机床发展十条》,日拱一卒,方知功不唐捐。
机床如何发展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机床是一类生产工具,为制造业服务。机床等工业装备的产业提升,是随着整体制造业的升级而提升的。如果缺少本土制造业的支撑,机床行业孤掌难鸣。相反,当国产项目足够多,那么国产机床也会积累足够的经验,并开发出相应的技术。
例如,我国的超大重型机床的发展是世界的,因为这些企业能够拿到船舶、潜艇、等订单,类似的设备造得多了,经验也自然提升。而近十几年来,类似的大项目在发达***并不多见。
但是,我们也必须头脑清醒:单靠内循环项目是不足以让大部分工业设备厂家获得技术提升的,必须有足够大的外部市场。
机床发展--积极拓展“光机”产业
所谓的“光机”或“裸机”是一种相对低附加值的代工,就是设备机械部分的加工和装配,后来也越来越多地加入了伺服部件以及电气管路的装配,发展得比较好的就是整机贴牌。从“部件代工”到“整机贴牌”,对企业微观来说是技术升级。当越来越多的代工企业形成集聚效应时,就会成规模地吸引国外的产业转移,宏观则表现为产业升级。
机床制造业提升的根本逻辑
对于普通产品而言,薄利多销是普遍可行的策略:商家可以获得大量订单,通过量产获得生产经验,并将利润的一部分投入到研发并升级设备和技术,然后再进一步获得更多的订单和更高的利润。满足这个良性循环需要一个先决条件:市场容量要足够大,同时技术进步不能太快。
只有市场容量足够大,薄利才能多销,总的利润才足以支撑技术投入;而只要技术进步速度不是太快,那么后来者就有可能逐渐赶超。我国民营制造企业如鞋帽,玩具,家电,手机,甚至5G通讯(尽管不能算作制造业,但也符合这个逻辑)等基本都是采用了这个套路才得以上位的。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