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光装在舞台大幕之外观众厅顶部位置。光线从正面投射于台前表演区,照射演员面部的灯位为面光。它可以取得普遍的亮度,消除画面中容易产生的“死角”。它还可以调整光比,增大或减小反差,以示均衡的作用,避免局部***不足。但这种光若不与其它光位的光配合应用,则会使影调没有亮度层次和立体感,从而显得呆板,因此只能作为基本照明、基本色调,在舞台上不担当主要的任务,不能成为主光和雕***象的工具。灯具宜选用性能良好的聚光灯。
地面侧光(流动光)通称流动光,是舞台上的一种机动光,通常放在舞台两侧与天桥侧光配合使用或作为造型光单独使用。光的利用率很高,而且造型能力很强。流动光的位置与演员的角度,从观众位置来看,形成90°。这种光起到突出物体的表面结构,形成物体和人物面部效果成明暗各半,所投射的光立体形态强烈,给人坚毅、有力的感觉。
顶光是从上向下投射垂直的光线,不适于拍摄人物。这种光位,如使用散光灯具加柔光纸或纱,成为柔光,给景物以普遍照明,可起到底子光的使用,它能给景片、***、地面以均匀的照度,并能适当的减弱或消除由于其它光位的光所造成的杂乱影子。
通常在舞台吊杆中纵深每隔3m左右设置一道灯光吊杆,电源从舞台天棚下垂,吊杆中部设有容纳电缆的线筐,灯具吊挂在吊杆的下边。
大幕后顶部的聚光灯具,一般装在可升降的灯光渡桥及灯光吊杆上,主要投射于舞台中部、后部表演区。沿台口檐幕向台后顺序安装在吊杆上的灯为一顶光、二顶光、三顶光等。
天幕光又称背景光,分为天排光和地排光两种。投射方式有证正投、反投和正反投相结合。
天排光,由上向下照明天幕,一般是在吊杆上装几组大功率泛光灯。有的固定配置几种适用于天空的色彩(如深蓝、翠蓝、绿、浅蓝、紫红等),有的根据戏的需要选色。在大中型剧场有的天幕顶光采用吊桥形式,桥内装有大量泛光灯具,同时在吊桥内还配有投景幻灯和特殊效果灯。
灯具采用条形组合灯具或单灯组合使用,可装成一排、二排,排内还可分上下层,其照明要求平很均匀,是专门俯射作天空布景照明用。
地排光,放在天幕前台板上或专设的地沟内仰射天幕用的灯具,可用来表现地平线、水平线、日落等,通常与天排灯配合使用,使色彩变化更为丰富。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