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厂商虽然标出了音箱的频响范围,但没有标出其有效范围。例如:一对音箱标明频率响应范围20Hz-20kHz,而另一对音箱标明为30Hz-17kHz±3dB。两者相比后者似乎没有前者的频率响应宽,但事实上,后一对音箱的频率响应曲线标明了只在±3dB范围内变化,因此后者比前者好。 参数只能说是测试出来的音箱的一些基本的素质,大家更多关注的则是音箱的实际表现——音质。而常见的音质评价的术语有:音域、音色、音染、失真、瞬态响应、解析力、层次感、低音下潜及弹性等。现在,我们逐一来看一下。
音调自然平衡 首先,音箱的声重放应当真实。重放出的人声和器乐声应尽可能接近于原声而不太走样。这一方面,或许主要是标准便是应该有的音高平衡。听到的声音应该平滑而无声染(应记住,大多数的音箱在低频响应上总多少会有所下跌),没有听得出的音和弱音(峰和谷)。中频段和高音不应过于响亮或憋着而放不开。可找些频率范围宽阔的器乐(比如钢琴曲)录音来放放。注意听低、中、高音阶时音色的变化情况。音箱箱体内各发音单元协调结合得好、箱体和分频网络设计又良好且散射特性不错的音箱,音响效果要比设计有些缺陷的音箱好得多。例如,当总是能听出高音单元似乎在单独放声时,便可以肯定这个音箱有些问题。
瞬态响应:音箱应能复现音乐中的瞬态。刚敲击弦响鼓或刚强拨吉它时的声响应有力度和听来确切,不能让人"吃惊"、"激动"或者是"慢吞吞"和有"迟钝"之感。此外,自然衰落的声音,比如钹音和语声的"拖尾",则应当逐渐衰减而应嘎然而止。 动态范围:应当对比在低电平和高电平动态时的声重放情况。理想的是,音箱应能从对低的声音到的管弦乐段场能能连续地予以重放,不会让寂静部分听不清或是很响的段落时会有些力不从心。
传输线音箱与密闭箱或倒相箱的设计思路完全不同,它利用了1/4波长的传输线来达到吸收单元谐振、***振膜位移、拓展低频下限这些目的。传输线音箱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低音单元后面接有一跟长长的导管(传输线),导管的长度取单元低频谐振频率(或稍高一点的频率)的1/4波长,为了实用化,导管通常折叠于箱体内部,看上去象一个迷宫;连接喇叭单元那端的传输线截面积至少比单元的辐射面积大25%,然后逐渐变小,到传输线的出口处刚好等于单元振膜的辐射面积;传输线内敷设羊毛或玻璃棉等阻尼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