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吸水导湿性
蒸压加气混凝土具有多孔性,水、水蒸气和孔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在干燥状态下,孔是空的,如果放在湿度较大的环境,湿份将以扩散的方式在孔中传递;如果是与液体水接触,则毛细吸力是水在孔中传递的主要方式。
材料在非饱和状态下的吸水性首先被引入土壤物理学,然后才被引入到建筑材料研究之中。其后,非饱和流体理论被系统地应用于多孔建筑材料的水分迁移中来。此后,不少学者对基于毛细吸力的材料吸水性进行了研究。具体到蒸压加气混凝土,对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吸水性进行了试验研究,但并未考虑蒸压加气混凝土孔结构对吸水性的影响。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毛细吸水与气孔孔径分布均匀性、气孔孔径大小和气孔的连通性有关,砌 块内气孔孔径分布越均匀,毛细吸水将越小,当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气孔直径主要分布在700~800μm 范围时,加气混凝土砌块将具有较低的毛细吸水率,连通气孔越多,砌块所提供的毛细吸水通道就越多,毛细吸水率就越大,但其并没有对蒸压加气混凝土孔特征对吸水性的关系建立具体的关系模型。
综上所述,采用非饱和流体理论研究建筑材料的吸水性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具体到蒸压加气混凝土这样一种拥有大量大孔的多孔材料,国内外对其吸水性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国内对蒸压加气混凝土吸水规律的研究更多是基于试验结果的经验性描述,尚缺乏较深入的吸水机制研究以及考虑孔结构特征对吸水性的影响。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干燥收缩
干燥收缩是由于材料中水分流失而产生的。加气混凝土由于具有高的孔隙率(40%~80%)和比表面积,其干燥收缩更明显。孔径较小同时孔隙率又较高时,收缩也越大。Ziembika认为收缩主要与微观孔(孔的尺寸为75~1000)的体积和比表面积有关,而 Schuber认为收缩还与孔径分布有关。多孔建筑材料干燥收缩的毛细理论认为孔隙中的水存在表面张力,导致孔壁之间存在拉应力是产生干燥收缩的主要原因。
只采用水泥作为胶凝材料的加气混凝土其收缩值比采用石灰或石灰加水泥作为胶凝材料的加气混凝土的收缩值要高,石灰-水泥体系的收缩值小。料浆中参与反应的硅质材料量越多,收缩值越大,但达到一定值后收缩值下降。养护方式、养护时间、蒸养压力、硅质材料细度和化学成分、粉煤灰等掺合料、试件尺寸和形状、存放时间和环境等因素均会影响加气混凝土的收缩。
湿养水泥砂浆在室温干燥时,其干燥收缩值为0.06%~3%之间,而自然养护的加气混凝土试件干燥收缩值则更大。Tada等认为非蒸养加气混凝土较高的收缩主要是因为其具有较大体积的小孔。然而,同样的样品当经过蒸养后,其矿物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成了结晶程度较好的托贝莫来石),收缩值可减小为未蒸养时的1/4甚至是1/5。Alexandson的研究认为结晶度对强度和收缩都有明显影响,随着结晶度提高,收缩减小,强度则先增加,至佳值后降低。收缩的大值依赖于CSH(Ⅰ)生成的情况,而收缩的小值则依赖于CSH(Ⅰ)转化为托贝莫来石的情况,水化产物中托贝莫来石和水石榴子石含量与收缩值呈线性负相关,CSH(Ⅰ)含量与收缩值大致成正比例关系,因此,促使CSH(Ⅰ)向托贝莫来石晶体转化,是减小收缩的有效途径。Georgiades等认为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值是孔径为20~200微观孔的体积和比表面积的函数。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通用技术要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当砌块用做建筑主体材料时,其性核素应符合GB6566-2010《建筑材料性核素》的规定。当建筑主体材料中天然性核素镭-226、钍-232、钾-40的性比活度同时满足IRa≤1.0和Ir≤1.0时,其产销与使用范围不受限制。对空心率大于25%的建筑主体材料,其天然性核素镭-226、钍-232、钾-40的性比活度同时满足IRa≤1.0和Ir≤1.3时,其产销与使用范围不受限制。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选用时应考虑的主要技术指标:强度,干密度,干燥收缩值、抗冻性和导热系数,性。1.1分级1.1.1 砌块按尺寸偏差与外观质量、干密度,抗压强度和抗冻性分为优等品(A)、合格品(B)两个等级。1.1.2 砌块按强度分为A1.0,A2.0,A2.5,A3.5,A5.0,A7.5,A10七个级别。1.1.3 砌块按干密度分为B03,B04,B05,B06,B07,B08六个级别,1.2 规格1.2.1 常用规格尺寸为长度:600mm。宽度:100、120、125、150、180、200、240、250、300mm。高度:200、240、250、300mm。1.3执行标准GB11968-2006《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 6566-2010 《建筑材料性核素》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