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是审计技术的新发展阶段。采用这种审计技术时,审计人员一般从对被审单位委托审计的动机、经营环境、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的风险评估出发,利用审计风险模型,规划审计工作,积极运用分析性复核,力争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除上述分类外,审计还可按执行地点分为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前者是指审计机构对被审单位依法定期报送的计划、预算和会计报表及有关账证等资料进行的审计,主要适用于***审计***对规模较小的***进行的财务审计;后者是指审计机构委派审计人员到被审单位进行现场审计,以调查和掌握被审单位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审计结论。
验资风险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实收资本(股本)及相关的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验。验资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潜在的执业风险。 [形成验资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主观风险。一方面,验资是获取工商营业执照及达到减免税、、签订合同等目的,取得各项利益的通行证。一些单位为了得到验资报告,往往不择手段,通过预谋的欺诈行为,使注册会计师上当,导致验资工作失误;另一方面,由于注册会计师明知对方有诈,却听之任之,有的甚至为了创收,弄虚作假,而出具失实验资报告。行为风险。1.在具体实施验资业务中,由于工作程序的缺陷,在有关资料函证是否真实未确定,以及其他相关文件的真假签证尚未***的情况下,就予以确认,从而造成验资不实。2.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注册会计师不按规定的程序操作,而发生验资风险,3.为委托验资方,在验资过程中故意制造障碍或不予完全配合而导致验资结果不实。4.委托方在取得验资报告并经注册获得经营资格后,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经营,造成第三者利害关系人受到经济损失,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受到指控。社会风险。社会公众总是期望注册会计师能百无一失地履行好所有的验资业务,保证实收资本(股本)全部到位。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现象的复杂性,现代造价手段的多样化,使得注册会计师鉴别信息的职能受到相当大的限制。特别是对那些采用实物***和无形资产***方式的企业,由于所有权的验证及计价缺乏统一的标准,注册会计师很难在一定的审计成本内,鉴别出所有的故意造假行为。正因为社会公众对验资结果的过高期望,与注册会计师实际验资能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致于在出现验资***时,使注册会计师受到指控。 [1]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