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特原理(亦称:电阻法、电脉冲法)
库尔特原理(亦称:电阻法、电脉冲法):悬浮在电解液中的颗粒随电解液通过小孔时,取代相同体积的电解液,在恒电流设计的电路中导致小孔管内外两电极间电阻发生瞬时变化,产生电位脉冲。脉冲信号的大小和次数与颗粒的大小和数目成正比。库尔特原理属于对颗粒个体的测量和三维的测量,不但能准确测量物料的粒径分布,更能作粒子数目和浓度的测量。其所测粒径更接近真实,而且不象激光衍射散射原理受物料的颜色和浓度的影响。
硅酸盐、高分子、陶瓷和生物等非金属材料的断口
对于硅酸盐、高分子、陶瓷和生物等非金属材料的断口,由于其表面凹凸起伏比较严重,在溅射金属化膜层时,采用旋转镀膜台进行镀膜,否则要采用人为的左、右分别倾斜摆放,至少蒸镀两次,来增加样品表面的导电性、导热性,以及减小凹凸和空隙带来的自掩蔽和不连续影响。
对于抛光平整的样品做一般的形貌观察时,一般只需镀5 nm左右的金属导电膜,而对于表面较粗糙的样品,其膜层厚度一般> 10 nm。金和铂的导电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且它们的二次电子发射率高,在空气中不容易氧化,膜厚易控制。镀金可以拍摄到质量好的照片,但如果需要拍摄5万倍以上的照片时,镀铬、铂或钨,它们的颗粒都比黄金颗粒更细微,可以拍摄到细节更丰富、图像更细腻的照片。
不导电的样品有哪些特点?
总而言之,对于不导电的样品,如生物、纸张、橡胶、塑料、陶瓷等,除非使用环境台式扫描电镜或低真空模式的电镜或采用低的加速电压做分析,否则在传统电镜中进行图像观察和成分分析时若没有蒸镀导电层,则容易产生放电,造成图像漂移,热损伤等现象,使分析时难以***和聚焦。当入射的电子束能量较大时,那些不耐热或低熔点的样品在电子束的照射部位有可能产生起泡、灼伤甚至熔融。为了使样品表面能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散热功能,一定在样品表面蒸镀一层导电膜层。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