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青铜器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器形庞大浑厚,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司(后)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于山东梁山出土。鼎高57.8厘米,口径 23×36厘米,方形,二直耳,折唇,浅腹,平底;口立双竖耳,耳上有相峙的双龙;耳外侧和龙身上饰鳞纹,腹部饰兽面纹和三角纹,四角出脊棱,四足细长,以圆盘分为上下两节,上节装饰兽头,并有脊棱和二道弦纹,下节仅饰三道弦纹。腹内壁有"太保铸"铭文。传系清季山东梁山出土,此太保系辅佐周成王的召公。为周初的辅佐重臣,曾封于召,为召公,助武王克商,参与平灭武庚、管、蔡之乱。周后封于北燕,历仕武、成、康三世。此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原始社会的发展,鼎由的烧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
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鼎由的烧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利与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1.5米铜鼎厂家的轻重,标志着的大小。在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器形成了的造型系列:容器、乐器、、车马器,等等。青铜器上布满了饕餮纹,夔纹或人形与兽面结合的纹饰,形成的图纹,反映了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一种过渡。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