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植物园科研中心也进行过相关实验,该中心总工程师秦俊介绍说,他们采用人工模拟动态熏气实验,发现散尾葵、八仙花、凤尾兰、玉簪、结缕草、美人蕉等对付的能力较强;凤尾兰、红叶爬山虎等对付的能力较强;山楂、葡萄、结缕草等对付的能力较强;中华常春藤、散尾葵、吊兰、龟背竹、冷水花有较强的清除甲醛的能力。
此外,秦俊还进行了室内绿化对建筑综合症缓解作用的研究,她选取了绿萝、鱼尾葵、花叶万年青、沿阶草、富贵竹、棕竹、鹅掌柴、蔓长春花、巴西木等植物,选择未进行绿化、具有相对稳定人群、无窗、门紧闭、依靠人工照明提供光源的办公室作为实验场地,结果表明,室内绿化可明显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对室内飘尘含量 PM10 能够产生影响,当绿化前室内飘尘 PM10 含量大于 8.1×10-2mg.m-3 时,PM10 含量越高,则绿化降低 PM10 的效果就越大,大可达 82.3%(见表 6);可明显,对提高人的反应能力也有一定效果。另外,飘尘含量的降低以及植物分泌的芳香物质具有减少***的作用,但其杀菌的效果主要与植物种类有关(见表 7,表 6、表 7 来源《室内绿化对建筑综合症的缓解作用的研究》)。
今年 3 月,南京市园林局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公布了其对植物消减 PM2.5 进行的实验结果。他们选择了白掌、广东万年青、虎皮兰、花叶万年青、橡皮树、芦荟、吊兰、绿巨人、袖珍椰子等 16 种家庭常用绿植,将这些绿植放入箱内,然后充入污染气体。实验结果显示,植物对 PM2.5 具有消减功能,并且对 PM2.5 的前体污染物氮氧化物、同样有消减效果。
在近期举办的第二届北京农业嘉年华上,农业技术体验区的奇妙乐园馆选取了与老百姓生活联系密切的功能性植物作为展示内容,布展设计采用园林式的造景方式呈现出功能性植物的用途,让游客在畅游场馆的同时,不仅能感受到功能植物带来的清新空气和宜人芬芳,而且还能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功能性植物的特点和功能,整个场馆传递出一种生态、健康、绿色的都市生活理念。
功能性植物能否具有净化功能?这些植物是怎样净化空气的?在奇妙乐园馆内,讲解员的回答让游客受益匪浅。
通过试验“看”植物功能性
“这显微镜里能看到什么啊?”在奇妙乐园的科学试验站里,几位小朋友围着一台显微镜在研究。记者通过显微镜看到,在墨绿的切片植物上长满了细密的绒毛。“这些是植物自身生长的细毛,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尘埃。”据奇妙乐园馆负责人宗鹏鹏介绍,吸尘植物之所以能够吸附尘埃,是因为叶片表面长有细毛并且内带静电,可以将空气中的尘埃直接吸附到“身上”,并通过内在的“消化”,将尘埃消化掉。
不仅是显微镜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了植物的精华功能,几个大的玻璃缸通过对比试验也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到了功能性植物的***。记者看到,在放有数盆虎皮兰的玻璃缸里,其空间甲醛含量是旁边没有放任何植物的玻璃缸内甲醛含量的 1/10。
看过室外绿墙,王珂带我们走进大楼。来到其中一间检测室,又一面郁郁葱葱的绿墙映入眼帘,高约 3 米。地上,散布着不少线缆,看得出是在进行相关数据检测。
“这差不多是一座小型气象站。绿色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甲醛等气体,极大地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调节室内空气湿度等。在这间屋子,我们持续地检测、收集这方面的详细数据。”王珂介绍。
迈过脚下线缆,记者来到跟前,发现龟背竹的很多根系已从墙上往下穿过密集的植株,一条条伸展到植物墙底部的贮水槽里,就像榕树的气生根一样。不难看出,这些龟背竹在这面墙上已经生长很久了。
记者观察,墙上的几株散尾葵已经在开花了。拨开植株,甚至还能发现些许枯叶散落其间。“因为长了三四年,这片墙上的植物差不多已经形成一个小型的植物群落,花开花又谢,已经几度春秋了,算得上是比较稳定的墙上生态系统。”
在王珂眼里,植物稳定、健康地生长在墙上早已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生长得更美观,更符合室内装潢设计流行理念,甚至成为一门室内艺术。
掌握成熟的核心技术,王珂目前已开发出形式多样的立体绿化产品。
在他的办公室,有几面移动植物墙,产品从代到第三代都有,无一例外都长得很茂盛。在其中一款植物墙上,记者留意到一个小细节:有一棵鸭脚木长势尤其旺,植株向外伸展出来一大截,显得鹤立鸡群。
王珂向记者解释,他在研发过程中发现,在室内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于是就在植物墙顶端安装了 LED 灯,给植物生长补光。那些伸展出来的植物,就是因为吸收到更多的光照。
殷杉曾在浦东新区的多处典型绿地中进行生态功能的测定,得出佳的树种配置方式。
能够间隔污染源和居民区的绿地,具有较好地吸滞污染改善空气的功能,如交通绿化隔离带、公园外围的片状绿地等。以面积为 300 平方米的绿地为例,殷杉认为,为了达到较高的净化污染的功能,应配置 12~15 株乔木(如香樟、广玉兰、银杏、悬铃木、水杉等树种),30 株左右大灌木(如夹竹桃、红叶李、慈孝竹、石楠等)及 80 株左右小灌木(如杜鹃、月季、黄馨、小叶黄杨、火棘等),并搭配至少 100 平方米的草本植物;乔木、大灌木、小灌木的比例维持在 1:2:5 左右。这种植物配置方式基本可以达到郁闭度 75%、疏透度 30%,是密度合适的疏透式植物群落。
“这样配置情况下的植物群落,可达到较好的净化污染物的效果,约能阻挡交道污染物中30%~40%的颗粒物(TSP),10%~20%的 SO2 和 N02,5~10 分贝的噪声污染。”建议人手一本绿色“”
刘春江认为,在上海这样的城市,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 90 年代 5%增加到目前的13%,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由于人们对森林环境的向往,商业开发往往把有森林区域当作。人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避免“楼房建起来,树木倒下去”的短视行为。我们已经有了《森林法》,还应为城市森林专门立法,以改变城市森林在土地利用类型中处于“弱势群体”的状态。
城市里可以“见缝插绿”的地方还很多。刘春江说:“植树造林有益身心健康,人手一本绿色‘’,人人植下一棵树,带来一份清新空气,换一份身心愉悦,就是为自己未来储蓄一份健康。”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