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立体绿化植物墙生产厂家来电咨询「中兰林立体」
作者:中兰林立体2021/11/18 10:55:02

 上海植物园科研中心也进行过相关实验,该中心总工程师秦俊介绍说,他们采用人工模拟动态熏气实验,发现散尾葵、八仙花、凤尾兰、玉簪、结缕草、美人蕉等对付的能力较强;凤尾兰、红叶爬山虎等对付的能力较强;山楂、葡萄、结缕草等对付的能力较强;中华常春藤、散尾葵、吊兰、龟背竹、冷水花有较强的清除甲醛的能力。



  此外,秦俊还进行了室内绿化对建筑综合症缓解作用的研究,她选取了绿萝、鱼尾葵、花叶万年青、沿阶草、富贵竹、棕竹、鹅掌柴、蔓长春花、巴西木等植物,选择未进行绿化、具有相对稳定人群、无窗、门紧闭、依靠人工照明提供光源的办公室作为实验场地,结果表明,室内绿化可明显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对室内飘尘含量 PM10 能够产生影响,当绿化前室内飘尘 PM10 含量大于 8.1×10-2mg.m-3 时,PM10 含量越高,则绿化降低 PM10 的效果就越大,大可达 82.3%(见表 6);可明显,对提高人的反应能力也有一定效果。另外,飘尘含量的降低以及植物分泌的芳香物质具有减少***的作用,但其杀菌的效果主要与植物种类有关(见表 7,表 6、表 7 来源《室内绿化对建筑综合症的缓解作用的研究》)。



  今年 3 月,南京市园林局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公布了其对植物消减 PM2.5 进行的实验结果。他们选择了白掌、广东万年青、虎皮兰、花叶万年青、橡皮树、芦荟、吊兰、绿巨人、袖珍椰子等 16 种家庭常用绿植,将这些绿植放入箱内,然后充入污染气体。实验结果显示,植物对 PM2.5 具有消减功能,并且对 PM2.5 的前体污染物氮氧化物、同样有消减效果。


马嫣也曾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验。在一次重雾霾天,她在 27 平方米、两米多高的办公室内进行实验。当天室内 PM2.5 的浓度为每立方米 143 微克,室外达到了每立方米 240 微克,她在办公室里摆放了 10 盆白掌,在室内外空气流通的情况下,2 小时后再测量,办公室 PM2.5 的浓度已经下降到了每立方米 91 微克。



  同时,目前大部分实验公布的数据是按照单位叶面积来计算的,而消费者购买植物是以盆来计算,如何让实验数据更加直观,让消费者一目了然,比如用植物重量、冠径、株高来定义,还需要科研人员继续发力。

  另外,现在市场上的销售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人并不了解植物清除空气中污染物的功能,还有一些人推介花卉时夸大其词,容易误导消费者。因此,提高终端市场经销商的认识也迫在眉睫。“这么多实验都可以证明,室内放植物和不放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经销商应该正确引导。但是消费者也不要期望太高,毕竟指望几盆植物就一下子解决空气问题也不太现实。”李铭说。



  无论怎样,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植物净化空气的功能和消费者的这一需求,纷纷引进相关产品,比如陕西省苗木繁育中心引进了常春藤,并大力推广。而现代家庭居室空间狭小、消费者普遍欠缺花卉养护知识,还经常面临出差后花卉无人打理等棘手问题。如何既能满足消费者美化家居、净化室内空气的需求,又能解除他们的?这需要花卉从业者开动脑筋,设计出更多不同的应用形式。


宗鹏鹏介绍说,在实验中,一棵功能植物被放入密闭箱中,里面注入含 PM2.5 颗粒的气体,使其达到一定的浓度,在对照的空白箱内注入等量气体。在场馆现场,记者看到,当时实验组 A和对照组 B 箱内的 PM2.5 浓度分别为 3.00 微克/立方米和 37.00 微克/立方米。宗鹏鹏表示,“两者差别的时候有 100—500 多倍”。 吸附 PM2.5 植物有三类    宗鹏鹏介绍,可吸附灰尘、PM2.5 的功能植物一般有三类特点:叶面比大、叶面粗糙、有绒毛,可阻碍灰尘。比如滴水观音、橡皮树、天堂鸟、琴叶榕等植物的叶片面积大、叶表面明显、枝叶密度较高。飘尘上带有电荷,当它们接近不带电的叶片时,就会被滞留、吸附在植物表皮上,减少了空气中微粒的移动,使 PM2.5 不能大面积传播。



  还有一些叶面有绒毛、油脂的植物可有效阻碍灰尘,如青藤木、紫背竹芋、无花果等植物的叶片有很多绒毛,叶片腺体分泌的黏性油脂和汁液对漂浮的 PM2.5 颗粒有较强的吸附力。沾满灰尘的叶面经雨水冲刷后,可继续吸附灰尘。据介绍,“植物叶面的沟状***越密集、深浅差别越大,越有利于吸附大气中的***颗粒物”。



  还有一些植物可以通过气孔、皮孔吸附比较小的物质,如红掌、仙客来等在光合作用中,可以吸收 PM2.5 中的***盐、、铵盐等,通过酶化反应将其转换为对自身有用的糖、氨基酸等有机物。蟹爪兰、波斯顿蕨等植物可以利用气孔、皮孔吸收 PM2.5 中的金属离子,如铅、、锌等,这些金属离子有气孔进入植物细胞液中,与有较强金属亲和力的植物螯合肽螯合,形成对植物自身无害的化合物。



  在北京顺义林河大街,有一幢以绿色而远近的大楼——中建技术中心大楼。

  大楼屋顶有 1000 平方米的屋顶绿化,大楼外墙上有 300 平方米的墙体绿化,在大楼附属食堂屋顶阳光房内正在建造 400 平方米的室内生态空间,楼内更有不少植物墙分布在各个房间……所有这些杰作都出自王珂博士及其立体绿化团队之手。

  近日,《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慕名来到中建技术中心采访。



  刚进大门,在大楼外墙巨大的玻璃幕墙上,几块枯黄的垂直草坪甚是打眼。此前,见过一些疏于打理而终遭废弃的绿墙,记者心里不禁犯嘀咕:难道这也废弃了?

  “噢,别误会!这就是它在冬季的正常景观表现。在北方,冬季地面草坪难见绿色,我们的这面垂直墙体草坪在越冬期间也如此。这面绿墙 2014 年就已建成,目前已安然度过了第二个冬天,正在迎来又一个春天的到来。”王珂说。

  据介绍,这是我国北方城市面大型室外越冬植物幕墙。



  走近绿墙,稍微拨开枯萎的草丛,记者意外地发现,在枯草之下,仍然隐藏着浓浓的绿意,一层新绿正在萌动。“再过不到一个月,差不多就全部返青了,墙面即将迎来绚丽绽放又一季。”

  绿墙由五块相互***的部分组成,种植的植物主要包括、胭脂红景天等。“在生长旺季,绿意盎然的植物顺势下垂,不同颜色的植物摇曳多姿,从室外欣赏令人赏心悦目,从室内透过玻璃同样也能感受到墙上植物旺盛的生命力。”王珂的描述让记者仿佛看到了一面葱绿的绿墙就在眼前。

  华丽的外表之下,其实还隐藏着众多创新技术细节。

  从上到下,一行行的种植槽之间,每行的滴灌系统均安装在上行种植槽底部,为下行滴灌浇水,避免滴头堵塞;通过热熔技术使每个无纺布种植袋内层更密实,提高蓄水保墒效果;种植基质添加火山岩土,保障整袋种植基质不塌缩,利于植物根系舒展……说起这些,王珂可谓驾轻就熟。


商户名称:湖南中兰林立体绿化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