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现代人每天有 80%至 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室内空气质量对***健康至关重要。而一些建筑材料、家电、家具、生活物品都会释放出污染物质,甲醛、苯系物、氨、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氡等成为室内主要污染物。此外,近几年,雾霾天气时常来袭,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也不容忽视。当人长时间置身于密闭性较高的建筑物内时,污染物可能会引发“病态建筑综合症”。那么,一些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植物效果如何?能否借助这一功能进入更多消费者家庭呢?近日,记者针对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研究人员和一些业内人士。
效果:国内外实验均可证明
国际上利用植物净化室内***气体污染物的报道是在美国出现的,前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 B.C.沃尔弗顿在其所著的《HowtoGrowFreshAir》一书(中文译本名为《居家空气大净化》)中介绍了研究过程:1980 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约翰·斯滕尼斯航天中心首度发现,室内植物可以清除
封闭实验机舱内的挥发性有机化学物质。1984 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表明植物具有清除实验机舱中甲醛的能力。随后,美国景观工程协会与美国航空航天局进一步评估了 12 种常见室内植物在封闭舱室中对甲醛、苯及三的清除能力,显示清除效果。1990年,美国植物净化空气协会和沃尔弗顿环境服务公司继续之前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研究,至今已测试出 50 种室内植物在密闭实验舱室中清除各种有***体的能力。
宗鹏鹏介绍说,在实验中,一棵功能植物被放入密闭箱中,里面注入含 PM2.5 颗粒的气体,使其达到一定的浓度,在对照的空白箱内注入等量气体。在场馆现场,记者看到,当时实验组 A和对照组 B 箱内的 PM2.5 浓度分别为 3.00 微克/立方米和 37.00 微克/立方米。宗鹏鹏表示,“两者差别的时候有 100—500 多倍”。 吸附 PM2.5 植物有三类 宗鹏鹏介绍,可吸附灰尘、PM2.5 的功能植物一般有三类特点:叶面比大、叶面粗糙、有绒毛,可阻碍灰尘。比如滴水观音、橡皮树、天堂鸟、琴叶榕等植物的叶片面积大、叶表面明显、枝叶密度较高。飘尘上带有电荷,当它们接近不带电的叶片时,就会被滞留、吸附在植物表皮上,减少了空气中微粒的移动,使 PM2.5 不能大面积传播。
还有一些叶面有绒毛、油脂的植物可有效阻碍灰尘,如青藤木、紫背竹芋、无花果等植物的叶片有很多绒毛,叶片腺体分泌的黏性油脂和汁液对漂浮的 PM2.5 颗粒有较强的吸附力。沾满灰尘的叶面经雨水冲刷后,可继续吸附灰尘。据介绍,“植物叶面的沟状***越密集、深浅差别越大,越有利于吸附大气中的***颗粒物”。
还有一些植物可以通过气孔、皮孔吸附比较小的物质,如红掌、仙客来等在光合作用中,可以吸收 PM2.5 中的***盐、、铵盐等,通过酶化反应将其转换为对自身有用的糖、氨基酸等有机物。蟹爪兰、波斯顿蕨等植物可以利用气孔、皮孔吸收 PM2.5 中的金属离子,如铅、、锌等,这些金属离子有气孔进入植物细胞液中,与有较强金属亲和力的植物螯合肽螯合,形成对植物自身无害的化合物。
看过室外绿墙,王珂带我们走进大楼。来到其中一间检测室,又一面郁郁葱葱的绿墙映入眼帘,高约 3 米。地上,散布着不少线缆,看得出是在进行相关数据检测。
“这差不多是一座小型气象站。绿色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甲醛等气体,极大地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调节室内空气湿度等。在这间屋子,我们持续地检测、收集这方面的详细数据。”王珂介绍。
迈过脚下线缆,记者来到跟前,发现龟背竹的很多根系已从墙上往下穿过密集的植株,一条条伸展到植物墙底部的贮水槽里,就像榕树的气生根一样。不难看出,这些龟背竹在这面墙上已经生长很久了。
记者观察,墙上的几株散尾葵已经在开花了。拨开植株,甚至还能发现些许枯叶散落其间。“因为长了三四年,这片墙上的植物差不多已经形成一个小型的植物群落,花开花又谢,已经几度春秋了,算得上是比较稳定的墙上生态系统。”
在王珂眼里,植物稳定、健康地生长在墙上早已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生长得更美观,更符合室内装潢设计流行理念,甚至成为一门室内艺术。
掌握成熟的核心技术,王珂目前已开发出形式多样的立体绿化产品。
在他的办公室,有几面移动植物墙,产品从代到第三代都有,无一例外都长得很茂盛。在其中一款植物墙上,记者留意到一个小细节:有一棵鸭脚木长势尤其旺,植株向外伸展出来一大截,显得鹤立鸡群。
王珂向记者解释,他在研发过程中发现,在室内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于是就在植物墙顶端安装了 LED 灯,给植物生长补光。那些伸展出来的植物,就是因为吸收到更多的光照。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