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结晶板公司常用解决方案「博亚捷晶」
作者:博亚捷晶2021/11/15 17:40:13






蛋白质结晶技术发展的艰难历程

科学家们研究蛋白质结晶技术花费了很长时间。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三位德国科学家,原因是三个人通力合作,在世界上解析了一种膜蛋白——菌光合反应中心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它拉开了膜蛋白结构生物学的序幕,在生物学界影响非常大。之后,科学家们在***组学和蛋白质组学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可以作为潜在靶向的蛋白质的数量呈指数级增加,然而这些方法获得有用晶体的成功率不足20%。

2011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萨里大学的科学家们使用一种“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的材料,研发出了一种更有效的制造蛋白质晶体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结晶条件成分复杂,包含高盐,,宽泛的酸碱区间等条件下,容易造成MIPs对蛋白质的印记作用失效。科研不断深入,技术不断迭代,目前,应用为广泛的晶体制备方法当属规模筛选,比如高通量蛋白质结晶筛选,即从成百上千个溶液条件中筛选出适合结晶的条件。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的高通量蛋白质结晶筛选的成功率仅为15.6%,严重制约了蛋白质结晶技术在结构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缺乏、广谱的蛋白晶体制备技术是目前结构生物学研究中的技术瓶颈。

近期,由深圳***技术研究院喻学锋研究员课题组研发的一种蛋白质结晶筛选添加剂——人工晶种混悬液打破了技术桎梏。新法的应用,能够让蛋白质晶体的结晶更简便,更科学,更完整。






蛋白质晶体板制作

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在微腔中对蛋白质进行微批量法(microbatch)结晶的碟式微流控结晶芯片,它是一种高通量、低成本、低耗样量(纳升级)、操作简便的蛋白质结晶筛选方法,这种芯片能成功地结晶溶菌酶(lysozyme)和青色荧光蛋白(CyPet).为了系统地比较这种微流控芯片与传统的使用蒸汽扩散法的24孔结晶板的结晶能力,用3个Hampton结晶***盒,在4℃及20℃培养条件下分别对5种标准蛋白(溶菌酶(lysozyme)、木聚糖酶(xylanase)、脂肪酶B(lipase B)、葡萄糖异构酶(glucose isomerase)和嗜热菌蛋白酶(thermolysin))进行了结晶筛选实验.结果表明,在4℃时微流控芯片与24孔结晶板有相近数目的结晶条件(91 vs 98)。




蛋白质晶体板介绍

研究蛋白质晶体结构的物理化学分支学科。蛋白质分子是由上百或更多的α-氨基酸作为单体缩合而成的多肽(见肽)链构成的。能构成蛋白质中多肽链的α-氨基酸总共有 20种L-氨基酸。通过它们不同的组合和排列形成氨基酸顺序不同的多肽链,然后这些多肽链进一步通过交联构成千万种蛋白质分子。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及其交联的位置代表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蛋白质分子中的多肽链按一定的方式在空间分布,形成二级和三级立体结构等。-氨基酸、 多肽链和二硫桥蛋白质分子是一个由α-氨基酸单体相互缩合而成的多肽分子。其中每个氨基酸缩合后残留的部分称为氨基酸残基。




商户名称:博亚捷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