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孔道压浆料和压浆剂的使用
孔道压浆料是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施工的关键工序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目前,预应力孔道压浆料分为两种工艺:一种是直接在工厂生产压浆料材料,现场按比例加水搅拌压浆料;另一种是使用工厂生产的压浆料剂,现场按比例掺入水泥中,并与一定比例的水混合,合成压浆料。
这两个过程各有特点。采用压浆料剂工艺,材料运输量小,可就近采购散装水泥,具有成本低的优点。但由于压浆料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其质量不易保证。虽然压浆料材料的成本稍高,但由于材料在工厂经过严格检验后才交货,性能。现场无需调整配合比,保证了工期和施工质量,不存在更换水泥批次和调整压浆料剂的问题。
孔道压浆料质量直接决定后张法预应力桥梁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由于隐蔽工程的特殊性,很难对孔道压浆料质量进行有效的检测和监督。为了保证预应力孔道的压浆料质量,首先要保证预应力孔道压浆料材料的质量。因此,应优先选用特殊的压浆料材料。
随着桥梁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成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常见的缺陷,如:在预应力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锚板下螺旋钢筋下的混凝土受空间限制,在振动时容易发生混凝土漏振和松散振动,严重影响下一个拉伸过程。
本文探讨了如何采取方便、快捷等措施,对该病进行修复。早期常用的修补方法一般是用环氧砂浆填充,以达到快速设计的目的强度等级可以解决
这一问题,随着规范的更新,《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确定了后张孔预应力压浆料的优选材料,明确了后张孔压浆料的性能指标。
通过对压浆料的一系列重复试验,表明采用符合混凝土小面积空隙修补性能要求的压浆料是可行的、方便的。它具有速度快,特别是对小面积多剂量空隙修复的优点,可以弥补环氧树脂在大面积损伤修复、固化剂等材料变化方面的偏差。多配置存在风险等。介绍了该压浆料的性能优势、操作步骤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公路桥梁预应力孔道压浆料规格可以提供压浆剂,也可以提供将压浆剂与普通硅酸盐水泥掺配好的压浆混合料。1、压浆剂可根据客户制浆设备一次拌和的质量需求订制,一般为10~30kg/袋,容许误差为±0.5kg。2、压浆混合料(压浆剂 普通硅酸盐水泥)50Kg/袋,容许误差为±1.0kg。
公路桥梁预应力孔道压浆料保质期3个月,超出保质期经配制浆液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公路桥梁预应力孔道压浆料技术要求
1、建议配比
①压浆剂:水泥=10:90。
②水:压浆料(压浆剂 水泥)=28:100
2、性能要求
采用压浆剂配制的压浆混合料浆液性能的技术要求详见表1。
后张法预应力孔道压浆浆液性能技术要求
项目 性能要求 检验方法
水胶比(%) 0.26~0.28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 1346)
凝结时间(h) 初凝 ≥5
终凝 ≤24
流动度(s)(25℃) 初始流动度 10~17 JTG/T F50-2011附录C3
30min流动度 10~20
60min流动度 10~25
泌水率(%) 24h自由泌水率 0 JTG/T F50-2011附录***
3h钢丝间泌水率 0 JTG/T F50-2011附录C5
压力泌水率(%) 0.22MPa(孔道垂直高度≤1.8m时) ≤2.0 JTG/T F50-2011附录C6
0.36MPa(孔道垂直高度>1.8m时)
自由膨胀率(%) 3h 0~2 JTG/T F50-2附录***
24h 0~3
充盈度 合格 JTG/T F50-2011附录C7
抗压强度(MPa) 3d ≥20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 17671)
7d ≥40
28d ≥50
抗折强度(MPa) 3d ≥5
7d ≥6
28d ≥10
对钢筋的锈蚀作用 无锈蚀 《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
施工工序
(1)压浆准备
①材料
A.在工地试验室按压浆剂使用说明书中的要求,将压浆剂、水泥、水进行拌和试配。各种材料的称量(均以质量计)应1到±1% ;浆液的性能应满足表1的要求后方可用于正式压浆。
B.水泥应采用性能稳定、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低碱硅酸盐或低碱普通硅酸盐水泥,水
泥的性能要求应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的规定。
C.压浆剂应与水泥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且不得含有氯盐、亚或其他对预应力有腐
蚀作用的成份。减水剂应采用减水剂,且应满足现行《混泥土外加剂》GB 8076中减水剂等品的要求,其减水率应不小于20%。
D.压浆剂中矿物掺和料的品种宜为级粉煤灰、磨细矿渣粉或硅灰。
E.水不应含有对预应力筋或水泥***的成分,每升水中不得含有500mg以上的氯化物、
氯离子或任何一种其他农业生产体系物,宜采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清洁饮用水。
F.宜采用钙矾石系或复合型,不得采用以为膨胀源的或总量0.75%以上的高碱。
G.压浆材料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06%,比表面积应大于350m2/kg,
含量不应超过6.0%。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