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注意到,早在2007年底,就曾出台“限塑令”,目的是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已经实施近半月的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也明确提到,禁止在本市生产、销售超薄塑料袋,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不得使用超薄塑料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可见,有关部门提倡公众减少使用塑料袋,以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我们将制定更加精细化的领取流程,促使居民用多少领多少,程度上垃圾袋的浪费。”一位负责向居民分发垃圾袋的社工告诉记者。

产品性能并不是我国可降解塑料发展的瓶颈,制造成本才是决定可降解塑料能否市场化替代传统塑料的关键因素。在我国可降解塑料的主要品类中,PLA、PBAT凭借优异的性能和相对较低的成本,未来有望成为市场的主品,是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PHA性能表现优异,但目前制造成本太高,应用范围有限,未来随着生产工艺的成熟,其应用空间有望进一步拓宽。

来源于石油基,但可生物降解
如聚丁二酸酯(PBS,由丁二酸和聚合而成)、聚己内酯(PCL,由6-羟基己酸缩合而成),属于生物降解塑料。由此可见,生物基塑料不一定能生物分解,而生物降解塑料也不一定是生物基塑料;生物塑料不只是一种单一的材料,它们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性能和用途的材料所组成的。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建立了ASTM D6866标准,该标准等同于欧洲CEN/TS 16137标准。通常由***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依据上述标准对由生物塑料制成的包装材料进行评估认证,给予认证标识,如图1所示。这有利于引导公众消费由生物基塑料制成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