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V物理与无机化学系的物理学家Vladimir Baulin,与德国萨尔大学的Jean-Baptiste Fleury合作,在近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微塑料可以通过附着和收紧脂质膜来机械地***脂质膜的稳定性。该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研究结果表明,微塑料拉伸了***红细胞的细胞膜,大大降低了它们的机械稳定性,这可能会影响它们的正常功能,并改变它们运输氧气的能力。通过对理论模型的实验测试,可以得出关于这一机制的普遍有效性的结论,这一结论可以转移到大量的***细胞或中。
细胞膜被认为具有与液体相似的性质。众所周知,对液体的任何机械作用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我们观察到人造细胞和红细胞的膜在微塑料存在的情况下伸展,”他继续说。据研究人员称,人类红细胞的细胞膜显然会自发变形,这就解释了这些微塑料对细胞膜的巨大影响。

目前,光降解、水降解、光/生物降解塑料因降解过程受限以及技术不成熟,产品较少。而生物降解塑料降解过程受环境限制小、并能完全降解,成为可降解塑料的主品。平时所说的可降解塑料一般就是指生物降解塑料。此外,根据原材料划分,可降解塑料还可以分为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和石油基可降解塑料。前者是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的塑料,主要包括PLA(聚乳酸)、PHA(聚羟基烷酸酯)、PGA(聚谷氨酸)等。后者是以化石能源为原料生产的塑料,主要包括PBSA(聚丁二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CL(聚己内酯)等。

每年塑料产量超过3.5亿吨,产生超过1亿吨白色垃圾。由于塑料制品的原料―高分子树脂具有极强稳定性,在自然环境状态下需上百年才能降解,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也会对水体、空气造成污染。限塑、禁塑***密集出台,限制不可降解塑料使用已成共识。随着欧洲、澳大利亚及韩国等地区“禁塑令”的推广,以及国内“禁塑令”及垃圾分类带来的需求提升,生物降解塑料需求将呈现爆发增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日趋成熟、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及应用领域拓宽,可降解塑料需求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禁塑令”1月1日起正式施行。那么,企业采购购物袋时,如何识别是不是可降解的呢?对此,宁波市质检院昨天提醒:请认准“jj”标志。据介绍,目前市场所指的可降解塑料袋多是指生物降解塑料袋。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应在购物袋上明确标识出“食品直接接触用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或“非食品直接接触用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还要标识出购物袋执行标准、规格、承重、生产厂家、环保和安全声明等。为方便辨识,鼓励企业研制可降解塑料制品,2020年9月8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制定并发布了《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专门对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标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这是一个带箭头循环圈、双“j”(降解拼音首字母)、材质缩写(如PBAT、PLA、PBS等)、6种降解环境名称、及产品名称组合而成的绿色笑脸图案,其含义是通过可降解塑料的使用,终实现相应条件下完全降解而不污染环境的目的。带箭头循环圈体现了可降解塑料同样可以循环、回收再利用,即使被***到环境中可以完全降解而被环境所消纳。“jj”为拟人形,采用左小右大的结构布局,体现了由小及老、人人爱护环境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