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撼雷设备由接闪带、引下线和接地系统三一部分构成。接闪带便是大伙儿一般 常说的“防雷接地”,它根据引下线和接地系统与地面相接。防雷接地高高的矗立,高过被维护的全部物件,与雷云的间距近期,因此,它容易吸引住雷击,雷击根据防雷接地出示的充放电安全通道泄放进地。那样,遭雷击尽管還是发生了,但一直击向防雷接地,而不是击向要维护的物件,因此防雷接地具体是引雷针。它将雷击吸引住至本身,使雷击根据引下线至接地系统而泄放进大地面上,进而使维护目标免受遭雷击。
避雷针采用钢管时,其钢管璧不够厚.有的厂家为了减轻接闪器重量(例如玻璃钢杆身的避雷针为减轻杆身弯曲),选用的接闪器为装饰用不锈钢管,其壁厚只有零点几毫米,截面积远远小于IEC规定的50 mm',根本承受不了直击雷击强大的机械的和热效应的冲击,是地地道道的样子货,一旦遭受雷击将损毁.同样道理,一些楼顶如果用漂亮的不锈钢栏杆来兼起女儿墙和避雷带的作用,必须保证不锈钢管的厚度和截面积。
建筑物顶上往往有许多突出物,如金属旗杆、放散管、钢爬梯、金属烟囱、广告架、风窗等,应检查它们是否与避雷网焊成了一体,较大的金属构件应有两处以上与避雷带可靠焊接。容易遗漏的是通向卫生间的铸铁放散管(通气孔),经常可能忘记将其与避雷带等电位联结。 当非金属屋顶可排除于需防雷空间之外时,其下方的屋顶结构的金属部件应视为合格的自然接闪器.这种情况在检查简易的成品库时经常会遇到,不应再强求在屋顶上做专门的接闪器,只需将这些金属梁架按要求引下并接地就行。
唐代《炙毂子》一书在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一位巫师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层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屋顶上所设置的鱼尾开头的瓦饰,实际上兼作避雷之用,可认为是现代避雷针的雏形。而早在以前,中国已经有了避雷针,一般以为装饰,龙嘴里有避雷针头。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1688年所著的《中国新事》一书中记有:中国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结一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种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刻就大显神通,若雷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线睛行至地底,避免雷毁建筑物。这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上的避雷装置,在大批量和结构上已和现代避雷针基本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