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LCD液晶屏的发展
2021年LCD液晶屏的发展
根据DSCC数据显示,2021年第4季的32寸HD面板总成本约为43美元,现金成本预估为41美元,估计届时的面板报价为55美元;至于65寸UHD面板第4季的总成本为213美元、现金成本为174美元,届时的面板报价为223美元。
也就是说,到2021年第4季时,主流的LCD TV面板报价仍会高于面板厂的成本线,换言之,纵使目前的LCD TV面板价格正在大幅度且快速的下滑,但直到2021年底面板厂仍能保有获利。
只不过,进入2022年后,面板市况还有很大的变量存在,包括需求、航运、库存、缺料等交错盘结的因素都是,若还加上总体经济与贸易战的变化,就会让整体市况变得更加复杂,这些都会影响面板的价格走势,不排除还有进一步下跌的可能性,但还需要时间观察。
然而,从面板产业结构的转变角度来看,韩国面板厂逐步退出LCD TV面板的供应已成事实,而中国面板厂已可主导LCD TV面板产能与出货量,在中国厂商可以主控的情况下,抢占市场占有率的意义已不大,估计厂商之间的过度杀价竞争将可获得控制,这将会让未来的面板价格走势获得一定的底气与保障。
“差异藏在世代数字之中”
按照原有产业链规划,2020韩国LG和三星就已经准备退出和关停所有液晶面板制造项目。但是,在新冠疫情下,欧美宽松***和宅经济双重推动下,显示行业进入“有史以来猛”的复苏期——涨价,让LG和三星“放宽了”停产决定。
即便如此,2021年随着接种的展开,新冠疫情进入“后时代”。显示面板需求的增长趋于停滞,高位的价格走势渴望在年底迎来转折。LG和三星选择终执行“液晶面板停产”决定,不足为奇。
而日本液晶面板产业链已经在“低水平上运行N年”。夏普卖身台资企业、专职中小尺寸LCD面板的JDI都已经表示要挺进OLED领域,松下能够坚守的可能性“从产业链集群角度讲已经为零”。日本显示产业界在液晶面板上持续做减法,是可预期的事情。
不仅是日韩的液晶显示产业链“不景气”。近5年,我国台湾地区也没有“全新谋划”崭新的大型液晶面板项目——台湾企业鸿海承诺***美国的液晶面板项目也“一再缩水”,是否还会有下文并没有定数;台湾地区企业的产能变化的是2016年投产的一条8.6代线,和与日本夏普合作在广州建设的10.5代线。
因此,可以说液晶面板新***几乎都集中在我国大陆地区。尤其是2021年更是呈现出“别人撤退、我们前进”的反向运动趋势。这背后有什么秘密吗?其实很明显。
即,韩国、日本同行撤退的基本是7代线、7.5代线和8.5代线产能;而国内大陆地区扩产的则是10.5/11代线和8.6代线产能。
据媒体报道,三星面板产线的走势是战略性决策。三星电子副总裁李在镕亲自参与了撤销LCD项目的决定。李在镕还亲自公布了到2025年为止,在新一代显示器技术开发方面***13万亿韩元的计划。其中QD-OLED 屏幕是重要方向。
瞄准下一代,显示面板的新一轮竞争已经展开。比如,京东方重庆6代OLED线正在进行设备搬入;华星光电在广州规划了T8 印刷OLED 8.5代线项目;惠科也准备在长沙项目上验证OLED技术。……韩国LG目前正在提升广州8.5代OLED产能,并加速建设韩国10.5代OLED项目。据悉,三星出售LCD面板项目,腾出的厂房和设备,也会导入到6代OLED和未来高世代QD-OLED产能上。
某种角度,日本企业退出液晶面板阵营的,的确就是“撤退”了;而韩系企业则是让液晶为OLED腾出空间——是为了“换道超车”,其在谋划的是对竞争对手的“新技术降维打击”。
这一背景下,国内液晶显示行业,依然扩张的液晶产能是否“值得”和“明智”就成了一个问题:实际上,OLED也好、MICRO-LED、QLED等也罢,都面临两个问题。,与液晶共用玻璃基板TFT产能,即液晶面板线多一半的***,对未来显示面板是通用的。
第二,新显示技术暂时难以满足显示产业的“巨大需求”。有其是彩电和商显产品,对大尺寸化的发展“需求猛烈”。后者需要“符合大尺寸趋势”的新产能建设。国内5年来的几乎所有液晶面板新线建设,和目前的产能提升项目,都是围绕这一趋势进行。也恰是国内大陆企业走出了这一步,才确立了对日韩台等地区液晶面板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